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 完善兜底保障为民“雪中送炭”

南方日报 2019-06-06 07:01

目前,中山全市共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6家。图为石岐区居家养老活动中心,老人在阅览室看书读报。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市民李先生是一名白血病患者,长期住院治疗致使他的医疗费用已累计达8万余元,因不符合政府医疗补助标准,李先生无法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向李先生伸出了援手,依照慈善救助政策,其医疗自付费用和自费费用都能获得部分报销,最终他拿到了3.1万元的慈善救助金。

大病医保、养老托幼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议题,也是中山市民政局近年来着力改善提升的民生兜底工程,去年中山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致力解决因病致困难题,挽救更多困难家庭。“完善兜底保障不是锦上添花,民政工作就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构建“1+2+N”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低保标准并修订临时救助制度……2018年以来,中山市民政局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模式,进一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统筹:谷立辉罗丽娟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通讯员钟民轩

加大帮扶力度完善兜底保障

南方日报:完善兜底保障是市民政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您一直强调的为民“雪中送炭”理念的体现。这一年来,民政局兜底保障工作取得哪些进展?

沈名晓:2018年,市民政局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首先,全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976元,比省要求同类地区最低标准高出22%。今年,我们已继续将该标准从每月976元提高到1050元,涨幅达7.6%。2019年,全市低保金预计投入约5500万元,截至4月底,共发放低保金1485万元,惠及4000余人。

此外,我们去年也修订了临时救助制度。将临时救助制度调整为市、镇分级负责,并统一提高救助标准。市民政局负责双低家庭救助,每人每次按3个月低保标准即3150元给予救助,1人一年最多可救助3次即9450元,一家三口1年最多可领取救助金28350元;镇区民政部门负责普通困难家庭救助,每人每次按2个月低保标准即2100元给予救助,1人1年最多可救助2次即8400元。2018年全年共救助困难家庭9213户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297万元。

南方日报:那么今年来市民政局将如何从顶层设计方面落实兜底保障服务?

沈名晓:今年民政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大救助力度,市民政局将启动修订完善三项救助制度,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群众进一步降低认定门槛,优化完善核查认定方法;二是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制度,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制定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着力破解部分无法报建改造的危房,实施危房改造全覆盖;三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原有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进行整合,全方位规范完善救助供养工作。目前,低保和危房改造制度修订工作已进入最后审核阶段,最快可在2019年6月底前实施。

特别要强调的是,低保新政出台后,随着认定条件的适当放宽、收入核算方式的调整,部分边缘困难家庭将被纳入低保、低收入保障范围。

南方日报:您提到双低家庭危房改造,今年计划如何推动落实?

沈名晓: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主要针对居住于危房中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实施房屋修缮或拆旧重建,并对政策范围内改造面积所需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只要改造面积不超标,对象家庭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

自2004至2018年,中山市共实施了11期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工程,为全市3443户双低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工程总投入累计达1.94亿元。该项工作有效提高了困难家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社会效益显著。

但我们也从过去的改造工作中发现了不足之处,如职责分工不全面,在管理和监督上也存在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对此,今年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实施办法》,努力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摆脱因病致困中山率先发力

南方日报:2018年,市民政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您如何评价和看待这种机制创新模式?

沈名晓: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采用“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运作模式,通过主动发现、精准救助,破解因病致困难题。

中心成立一年来,共为困难群众实施慈善专项救助达1500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约350万元,协助市民政局办理临时困难救助407户次,发放临时困难救助金约308万元,实现双低家庭对象大病患者住院费用限额内90%补贴。

南方日报:接下来,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还将有哪些进一步的措施?

沈名晓:2019年,中心将在2018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救助范围、加大救助力度、降低救助门槛,让更多困难群众受惠,中心还将探索推出专项慈善救助项目,例如,目前正在筹备中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慈善救助项目”等,将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救助。我们希望中心的慈善项目是可持续的、不断开拓创新的,切切实实为百姓“雪中送炭”。

南方日报:市民政局对孤儿实施的“模拟家庭”救助方式也恰好满一年,这项工作都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沈名晓:模拟家庭于2018年5月21日正式运行,参照正常家庭的养育模式,在第一期组建了4个模拟家庭。每个模拟家庭由4个同性别儿童和1对夫妇组成,由儿童福利院提供含基本生活设施的套房,“爱心妈妈”需全职留在院内照顾4个孩子,“爱心爸爸”可以外出工作,但下班后需留在家中充当父亲角色。

在一周年来临之际,16名儿童通过模拟家庭的养育,各项能力显著提升,偏差行为明显改善,不仅学会自己动手做家务、烹饪饭菜,学习成绩也进一步提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家庭全部学龄儿童均拿到了学校的奖状。

构建全市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

南方日报: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养老托幼问题成为了民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在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上,中山有哪些亮点?

沈名晓:首先介绍一下中山目前养老机构的现状,全市现有养老机构22家,共向社会提供床位4642张,入住老人2013人。其中,3家养老机构获评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另有1家养老机构获评省一星级养老机构。去年,为着力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中山市尝试构建了“1+2+N”养老服务体系(“1”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所服务为依托,“2”是提供上门家政、送餐助餐或集中用餐两项基础服务,“N”是有条件的镇区提供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多样化拓展服务),其中,5类政府兜底服务重点困难老人,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其他低偿服务老人可以优惠的价格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全市共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6家,每个镇区至少都有1家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市全覆盖。在政策方面,2018年,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办法》,对重度失能的双低家庭老人和孤老优抚对象发放照护补助。

南方日报:中山市提出打造“1+2+N”养老服务体系,接下来还将有哪些养老服务新举措?

沈名晓:2019年一季度全市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服务老人13.4万人次,投入资金128.5万元。在巩固并发展现有养老体系的同时,今年,市民政局还将推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在省内率先组建市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市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逐步整合各镇区养老呼叫援助系统,同时,探索组建居家养老线下服务机构联盟。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以爱心铃服务商作为基础,选取1至2个镇区开展试点,服务对象通过镇区呼叫系统对接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再由平台统一分级下发任务,从而打破镇区间的服务壁垒,并对全市养老服务状况实现有效监管。

接下来,市民政局还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规范管理,规范社会化力量的经营管理。

南方日报:在“医养结合”的政策背景下,市民政局将如何与市卫健局合作,做好养老、医疗一体化服务?

沈名晓:市民政局正在积极与市卫健局联动,推动养老与医疗融合发展。2018年,市民政局与市卫健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镇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服务工作。

截至2018年底,9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义诊等服务。今年5月,市民政局与市卫健局又联合印发《中山市华宇乐颐养院护理型床位补贴试行方案》,选取华宇乐颐养院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试点,减轻院内老人接受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下一步,我们将与市卫健局出台特定老年人家庭病床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与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补贴管理办法,逐步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工作。

新闻推荐

中山“堡马服饰”跻身全国“十大影响力品牌”

本报讯(记者谭华健)中山服饰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又取得新成绩。记者6月5日获悉,日前,“第三届中国品牌创新大会暨2019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