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家珍》: 给孩子的中山非遗绘本
中山,古称“香山”, 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其境内的五桂山多产奇异花卉,香溢数十里,故名香山。据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地就有土著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广府、疍家、客家、闽南几大民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过去十余年间,我们见证了以前无人问津的乡风土俗成为众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由衷地赞叹许多民间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心血与付出,同时也无奈于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失。我们尝试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发展与弘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在于生活,我们终归不能将其抽离出生活的土壤,安放于高雅的殿堂。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盛,背包客、美食之旅、自驾游、亲子游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再加上手绘风潮的兴起,各种旅游城市手绘地图、手绘丛书百花齐放,又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
既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遵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准则,又要运用简单显浅、通俗易懂的手法呈现,让受众体验、感受与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人文情怀。编辑制作一本以中山非遗为主题的手绘图书,这个念头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了。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很荣幸地得到了郑集思、陈锦昌等中山老文化人的帮助和支持。郑集思先生对全书的内容框架、篇章设置、版面设计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定了书名,写了序言《俗说俗画传风俗》。陈锦昌先生则对本书的行文造句、个别项目的历史考证等,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和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接着民族的情感。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那些默默守护传统文化的老艺人、老学者,就是宝贝中的宝贝,更加值得我们后辈尊重和敬爱。
(本文配图来自《香山家珍》)
汤倩铠
新闻推荐
本报民众讯按照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统一工作部署,民众镇交警大队连续开展为期3天的夜间酒驾、醉驾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