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粤菜探索中艰难前行 3万字调研报告为中山粤菜“指路”,校企合作欲破解人才困局

中山日报 2019-05-30 09:12

资深厨师郭琳奋 (左二)2016年进入中山技师学院烹饪专业任教。扫一扫 看系列报道第一篇《中山本土粤菜缘何衰落?》5月24日上午,中山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实训室内,50多名身穿厨师服的学生,正在上主题为“石岐乳鸽制作”的课程。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是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前京华酒店厨房总监郭琳奋。这样的课堂,对中山本土粤菜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人才培养上正在突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科班”人才将进入厨房。另一方面,资深厨师走进学校带徒弟,校企合作破解粤菜人才困局。

人才之困是行业人的痛点,而本土粤菜受到冲击,则是中山粤菜业的“心病”。早在2013年,市政协以课题形式历时半年开展调研,最终形成3万余字的报告为本土粤菜“指路”。在本土粤菜如何传承和发展上,中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策划统筹/本报记者 查九星 采写/本报记者 唐益 何淼 摄影/本报记者 缪晓剑

A ■逆境求发展 重塑“中国粤菜名城”品牌

在走访中山本土粤菜的过程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石岐乳鸽声名在外,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来到中山,游客们都会问“石岐在哪里”。可见冲着美食来的游客,只知石岐不知中山。这个小小的细节,却折射出中山本土粤菜的尴尬处境——中山有“石岐乳鸽”“神湾禾虫”“东升脆肉皖”,但对于没有来过中山,也不清楚中山有多少个镇区的客人而言,很难把这些镇区特色美食与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外部公众是中山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潜在消费市场,中山的美食要提高知名度,必须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2013年市政协成立“借文化的力量,打造中山美食文化品牌”课题组,对中山本土粤菜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方向给出建议。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中山本土粤菜注重创新,如餐饮企业仅仅围绕着乳鸽这个食材,就能演变出数十样菜式,引得无数游客为了石岐乳鸽而来。中山粤菜中的“创新基因”,也使这座城市成为新派粤菜的发源地。在去年11月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式厨艺专业技能大赛中,中山代表队以《粤港澳一家亲》《西班牙火腿姜茸蒸沙巴龙趸》《法国鹅肝黑白天鹅酥》等菜品获团体特金奖。

在餐饮界,中山本土粤菜占有一席之地,但“行外人”对本土粤菜了解甚少。如冲着“石岐乳鸽”来的游客,只知石岐不知中山。又如鲜有人知中山曾获“中国粤菜名城”称号。

针对现状,课题组提出建议打造“美食中山”。具体做法包括实施“建设一条中山美食文化街”“打造一批中山美食文化金字招牌”等。

“时至今日,中山仍未形成集聚的核心美食一条街,没有美食博物馆,甚至还没有一家大型的专业烹饪学校,厨师培训还是以昔日传统的师徒制传承为主。”接受采访时,市饮食业商会会长、MGF麦广帆餐饮策划集团行政总裁麦广帆表示,七八年过去了,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与获评“中国粤菜名城”时相比,中山的餐饮业发展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才培养到内涵创新,依然没有长足的进步。

市饮食业商会副会长、三溪酒楼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耀荣,对当时提出的美食文化“五个一”工程印象深刻,特别是“五个一”工程中的“四名工程”,四名即名菜、名师、名点、名店。“中山本来就有一批名师、名店、名品、名点,遗憾的是政府并没有牵头及时将这些荣誉奖项加以提炼、整合、宣传,让其成为中山饮食的闪亮名片。”他表示,至今除了石岐乳鸽、东升脆肉鲩外,仍未有其他具有中山特色的粤菜能够闻名全国。

B ■人才培养 学校设专业,“科班”厨师进厨房

身形消瘦、面孔青涩,在海港城担任后厨主管的“90后”黄炜,是厨房里最年轻的管理人员。2012年进入酒楼,从水台、打荷等做起,2018年任后厨主管。“以酒楼的规模,他在6年时间可以做到现在的级别,已经非常难得。”海港城行政总厨欧建新在评价他的这个徒弟时说道,除了肯干肯学外,“科班出身”的黄炜上手更快、创新能力更好。

传统粤菜厨师的培养,依靠师徒制。黄炜与多数厨房员工不一样,他毕业于市技师学院烹饪专业,走出校门时已经是有扎实理论知识的粤菜“准厨师”。2012年6月毕业,9月正式入职海港酒楼,从站在水台前杀鱼到体验完所有厨房岗位,黄炜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学校已经从书本上学过菜该怎么做,和面时面粉和水的比例、每个包子的分量等等,只是实操差一些。”2017年,他代表酒楼参加东升脆肉皖美食大赛,以一道“米桶手抓脆鲩球”菜式获得总分第一名。

自2003年市技师学院开设烹饪专业以来,越来越多像黄炜一样的“科班出生”的厨师进入各大酒楼厨房。市技师学院旅游服务系主任蔡水养透露,10余年来该校烹饪专业培养了近1000名毕业生。近年来,不少餐饮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前介入粤菜厨师人才培养。

4月29日,一场简单而隆重的“粤菜师傅”学徒拜师仪式在市技师学院举行,该院80名旅游服务系2018级烹饪专业学生,现场拜6位来自中山知名餐饮企业的大厨为师。黄炜和他的师傅、海港城行政总厨欧建新一起坐上了太师椅,作为师傅接受学生的奉茶。“学院刚获评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我们将借助这一契机,完善粤菜师傅人才培训机制。”据蔡水养介绍,市技师学院将实行“新型学徒+行业研究”双轨并行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粤菜师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扩建中式烹饪实训室、增建中式面点实训室,完善粤菜师傅实训设备、设施,满足粤菜烹饪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大厨进校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身穿厨师服、头戴厨师帽,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厨师郭琳奋,主动将“舞台”从酒店厨房换到了学校讲台。2016年,已是京华酒店厨房总监的他,进入中山市技师学院任教,成为该校烹饪专业全职教师。3年时间,他已经教过200多名学生。

作为老一辈粤菜厨师,“半路出家”的郭琳奋通过拜师进入厨房。“我们那时候师傅带徒弟讲究"专",比如做后窝就做这一样,师傅怎么教我们就埋头苦练。”学成之后,郭琳奋自己也收了不少徒弟,一样一样手把手教。2013年,市技师学院和京华酒店开展校企合作,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共同培养学生。郭琳奋发现,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们经过半年的磨合期就能上手。“一道菜要怎么配,它的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材料,学过理论的学生们全部知道。”郭琳奋说,这些理论知识,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中学不到的。为培养更多粤菜厨师,郭琳奋成为了一名烹饪专业专职教师。

“郭老师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验,知道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不仅在教学中可以弥补空白,还和我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蔡水养说道。从学校的实训厨房的布置,可以看出郭琳奋的用心。实训厨房的布局分区与酒店后厨大致一样。“我就是要模拟酒店厨房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们提前熟悉,到时候能更快上手。”从传统的粤菜“师傅”转身成为老师,郭琳奋认真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下了功夫。比如每堂课按照酒店后厨岗位给学生分工,让学生轮岗体验各种工种,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提前适应岗位的需求。

到校任教后,郭琳奋还成为《广府风味菜烹饪工艺》教材“中山特色菜”部分的编写人之一。他介绍,石岐乳鸽、沙溪扣肉、小榄炸鱼球、神湾禾虫蒸蛋、神湾菠萝炒乳鸽片等中山特色菜的制作工艺均被写进教材。教材汇总中山特色菜及其制作方式,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对于中山美食和饮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中山能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将重新梳理中山美食及其背后的饮食文化,进一步擦亮中山菜的品牌。

C ■行业探索 “分级菜单”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对内提前介入培养人才,对外不断革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近年来,本土粤菜在看到自身困境的同时也在做着改变。

中山本土粤菜发展所遇到问题,其实也是传统粤菜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广州,一批老字号、粤菜名店为了走近年轻一代消费群,做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例如:在广州经营了十多年的本土粤菜品牌“炳胜餐饮”,推出快时尚品牌“小炳胜”,摒弃了大圆桌,以2人桌、4人桌为主,菜单也更加轻盈,原来在酒楼最少点半打的点心,在小炳胜也可以按单只点餐。百年老字号陶陶居近年也开始走年轻的时尚化路线,首次走出西关,来到广州最旺的购物中心“正佳广场”开店,引发了广州餐饮市场的一阵风潮。

在“得90后者得天下”的餐饮界,中山知名的粤菜品牌也开始意识到,即使菜品再好,模式僵化、端着架子,得不到餐饮消费中坚力量的年轻人青睐,也会难以继。“炳胜的开拓思路的方向是对的,做法也非常好。”麦广帆留意到,这些粤菜企业所做出的创新尝试,但是这种开发副线品牌的模式并不合适所有的粤菜企业。“在深圳,我们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但结果不太成功,海港的基因还是做大酒楼的。”麦广帆表示,除了在经营模式上的探索外,他们也在菜单上下功夫。面对高端的客人以及年轻人、老人群体,海港城设计了不同价位的菜式,贴合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新闻推荐

中山产电缆点亮港珠澳大桥 通达电缆成中山电缆行业首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月21日下午,烈日当空,位于大涌镇南文社区的中山市通达电线电缆实业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声隆隆,一根根金灿灿的铜线穿过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