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善断“家务事” 促进社会“大和谐” 心理咨询师周晓晶潜心钻研心理学,成为“擅理家事矛盾”的金牌调解员
本报记者 陈慧 张房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法院里的“家事调解员”
市中级人民法院去年6月在全市聘用了首批10名家事调解员参与家事案件调解工作。今年第一季度,该院家事合议庭审理的家事案件实现了近80%的调撤率,家事调解员在案件中与法官发挥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周晓晶就是其中一名优秀调解员。
阿俊(化名)是中山本地人,10年前和广西女子阿丽(化名)认识并结了婚,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早年间,阿俊因交友不慎吸食上了毒品,后来还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刑。阿俊刑满释放后痛改前非戒掉了毒瘾,但由于找不到工作,加上不善于沟通,他和阿丽的婚姻逐渐产生裂痕。
双方协议离婚,女儿虽然归阿俊抚养,但实际还是跟着阿丽一起生活。去年,阿丽打算带着孩子回老家,双方因为抚养权闹到法院。法院一审判决阿丽获得孩子抚养权,阿俊向中院提出上诉。周晓晶和法官都判断阿俊对阿丽还有很深的感情。为促进他们和好,周晓晶运用专业心理技能修复阿俊阿丽的关系,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
法官和周晓晶从孩子切入最终解开了阿俊和阿丽的心结,原本已经离婚的夫妇,为了争夺孩子抚养权而对簿公堂,没想到经法院心理疏导,最终复了婚。
“周晓晶总能在短时间内找出当事人的问题症结,清晰的逻辑梳理和分析案例,工作做到心坎上,受委屈方的情绪会得到很好的宣泄,并在法官的高度默契配合下,合理合法合情调解,绝大多数参与调解的家事纠纷都以调解或撤诉结案。”市中级法院家事合议庭审判长李志金说。
除了在法院当调解员,周晓晶四年来还一直助力人大信访工作。人大信访中部分群众缠闹状况多发,为帮助心理纠结信访人走出心理困境,重新回归社会正常生活。作为“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心理顾问”,周晓晶结合心理疏导技巧,因案施策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心理疏导化解模式,帮助不少心理疾患上访人息访和解除心理困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获评“全国十佳观察员”
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节目在全国同类调解节目收视率中一直高居榜首。“解决社会矛盾、促和谐、接地气。”这是周晓晶对节目的评价。去年底江西卫视向全国发帖海选观察员时,为了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周晓晶报了名参加,并从几千人的海选中层层晋级、脱颖而出,凭实力最终荣获该节目的“全国十佳观察员”。
节目中的观察员、调解员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社会工作者、大学老师、媒体记者等,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调解团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周晓晶真正开始参加节目后,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每次一天要调解两三家个案,录制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以上。有时一些较为繁杂的个案甚至出现当事人出现情绪激动时,更是要出现加班调解和录制至深夜的情况。
让周晓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的父母离异,从小由外婆独自抚养长大,造成了叛逆的性格。成年后女孩不愿意接受外婆安排的结婚对象,到节目组求助。隔代抚养的鸿沟、原生家庭的破碎分裂,外婆期待包办的尘埃落定,女孩感情世界的自我奔放,让这个案子调解起来异常困难。“我们从白天开始录制,一直调解至深夜1点多。录制完后,调解员胡剑云还亲自开车,把80多岁的老奶奶送回住处。这个节目里的工作人员都太不容易了。”对于能加入这团队,用集体力量、实实在在地帮助为一些家庭解决矛盾,周晓晶心中充满自豪。
■“因病成医”的她希望为社会做“心理体检”
爽朗直言、乐为他人指点迷津,常做公益心理咨询的周晓晶从事这行已经10多年了。她坦言,当初入行的原因是遭遇婚姻挫折,导致抑郁症。在朋友介绍下,她走进医院做心理咨询。在医生的帮助下,她逐渐摆脱抑郁,也深谙了心理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由此,周晓晶把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和潜心学习钻研心理学当成了毕生追求。
“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不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一个对自己认真负责的人才能对别人更认真负责”。周晓晶在心理学方面狠下功夫,修习完成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成功从一名央企管理人员转型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将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科融合用于家庭系统疗法,2010年还接受过央视“心理访谈”的专访。
“心理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常被忽略。大多数人觉得不是病,也不愿承认有病,更不懂得去找医生求助。”如今,周晓晶还是中山市心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并参与其他多种社会服务。十几年来,周晓晶与现任丈夫一起,创办了甘露春天、水晶雨滴心理咨询中心团队,服务了全国各地上万个家庭。除了直接的门诊咨询、讲课,他们还在线上开设各种咨询平台、心理学知识宣传直播等,全力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及分析个案。
新闻推荐
《中山市西区沙朗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草案已通过相关审查程序。根据《中山市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