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三年读好36本名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中山日报 2019-05-13 16:25

□中山市广大汇翠学校 朱襟

初中语文新教材(教育部统一编制,简称“部编”教材,下同)2019年9月起全面铺开。每个学期安排了2本必读名著,4本选读名著,初中三个年级6个学期下来,12本必读名著,24本选读名著,名著总量达到36本,语文统考把考查名著作为最后一道附加题。“部编”教材总编温儒敏说,此举是要解决目前仍然悬空的“吕叔湘之问”。

面对教材中这么多的相关作品,怎样让学生保留住对现实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敏感,让师生美丽的生命因读书而更美?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思考和实践,谈些粗浅的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感”

学习要引起“意义感”——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那些内容,学习那些内容有何价值,以及怎样学习那些内容等问题形成正确的意义理解和价值确认;建立学习的“自我感”——教学建立起知识与学生自我的意义连接,从知识回归到学生自我,知识理解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现实生活、人生状态、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系,回应学生认知方式、回应学生生活经验或人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加深而产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觉悟等自我成长体验,在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得以成熟和发展。

笔者从语文学科性质、阅读对话、教学共同体、主体教学、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建构主义、群文阅读、互文性阅读、合作学习等理念和理论出发,让阅读教学从学生主体内心的点燃开始,以学生、教师在某种知识问题情境下的“相遇”为前提,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前置性对话”阅读手册,寻找学生更多的“学情”,以确定“教”的合宜性。“手册”大致分如下方面:

1.导游启动 :我的发现、 我的疑问、疑难自决、同伴交流;

2.风景揽胜:作者思路、写作手法(或文体特色)、互文阅读比较,阅读表册、能力展示;

3.幸福“觉醒”: 我的生活感悟、我的语文经验进阶、交流评价。

我在开始正式阅读教学之前,先了解、收集学生“前置性对话”阅读情况,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具体需要的分析,努力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具体而适切地落脚到“这一篇”“这一班学生”甚至“这一个学生”的难点上,从学生课前学习的“裂缝”打开缺口,如学生学习不充分之处、被扭曲之处,错误之处。

■互文性比较阅读和言语形式的侧重

按照接受美学和建构主义观点,阅读的实质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依据之一是文本体式,每种体式的书文该如何读,关键词句在哪里?怎么去把握?学生自己能看懂哪部分,看不懂哪部分,自己能体会这是什么,不能体会是什么。阅读教学的路径就是要建立学生这篇课文的链接点或链接的通道。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指出,阅读能力的第一个层面“阅读方式”即阅读取向、阅读目的,第二个层面是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和文本体系有关联性。

学生阅读必须一只眼睛“向外”阅读作者的经验,与此同时另一只眼睛“向内”阅读自己的经验,使得两者的经验互为镜子,互为观照。“学生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心,再以作者之念反观自己之心;同时,以己之语文,揣摩作者之语文,再反思自己之语文”。“一要探讨作者用词用句用意,二要想到同样意思自己会怎样讲,拿来比较”(金克木语)。

综上所述,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区分课型,实施“1+X”方案,指向大量阅读,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但是,语文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者,其语文素养、教学功底、工作时间等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对于课后思考练习提出的相关作品,以及每学期6本名著、三年共36本名著,需要首先自己抓时间解读,钻研教法,以便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去阅读。

新闻推荐

中山市3所公办高职院校在3所中职学校设高职专业试点班,受到老师和学生普遍欢迎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圆大学梦

本报讯(记者陈慧通讯员陈宇婷)近日,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确定省内47所公办高职院校在66所中职学校设立高职专业学院试点班,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