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走读乡村
在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中,记者团队从白天到黑夜,从街巷到田间地头和厂企,从工作场所到生活空间,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心思考,用笔和镜头记录,讲述了发生在南朗新的乡村故事,记录了美丽乡村人的改变。
在左步村,记者们走街串巷,将镜头对准了该村启动的多项民生工程和文化工程。拥有丰厚人文底蕴和优美自然环境的左步,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看得见的项目,如修缮孙氏大宗祠,兴建古牛棚遗址文化公园,丰富左步人文历史展馆,兴建街心公园,开展雨污分流,传承文脉,提升村容村貌,以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发展。
在横门村,记者聚焦渔民生活状态,登上渔船,挖掘三代渔民故事,呈现新老渔民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了渔船,走进横门海鲜大排档,白描上岸渔民躬身食肆创业致富或走进企业努力打拼的新生活。
在榄边村,记者走向田野,用航拍记录下茶东青青农场生态农业的美丽景观,用照片定格下经过精心维护的陈氏宗祠的肃穆与壮观。
在石门村,记者走进翠亨艺术创作基地,和画家村的“新村民们”详聊经过十年培育,他们在村里的艺术收获以及带给村庄的改变。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需要有人去振兴,要有人去发展,要有人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以先进的科技设备,耕耘现代化农业;以坚忍的赤忱去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需要以新时代精神涵养新风、引领新时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随着南朗乡村村貌提升城市人来到乡村租房养老的故事,了解了无序电鱼、违法挖沙、无证渔船过量捕捞比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更加影响渔业发展,感知了经过十年熏陶培育,石门村民对于当代艺术从抗拒到接受、欢迎的态度转变。
如今乡村广袤大地,变化正在迅速发生,新鲜的事情,鲜活的人物层出不穷。在希望的田野上,故事还在发生,我们的脚步依然不停歇。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图编/明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彦恂)色彩斑斓的时花、红绿相间的灌木、英姿飒爽的乔木、生动别致的景石……车水马龙间,这处城市“迷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