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看守所女管教民警讲述高墙内心灵“引路人”故事 “走出监室铁门,她突然紧紧抱住我”

南方日报 2019-03-08 06:58

中山市看守所狱政大队主任科员杨小莲。

中山市看守所六大队教导员陈心怡。

中山市看守所六大队民警刘素倩。

今年55岁的杨小莲,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了,一身警服穿了32年,她带出了中山市看守所多名骨干民警;“80后”的陈心怡,从一名女篮球运动员到中山市看守所的一名女管教,跨行从警15年,如今带领着一支女子管教队伍;“90后”刘素倩,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医学院教师到高墙内女管教的角色转换,她用特有的温柔气质走进在押人员的内心,“温情导师”慢慢改变着迷途者的心灵,也渐渐改变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理解。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中山市看守所,采访了老中青女管教代表,倾听她们讲述高墙内心灵“引路人”的故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女承父志穿警服带出多名骨干男警

接受记者采访时,现任中山市看守所狱政大队主任科员的杨小莲,距离正式退休仅剩下6个月时间。

杨小莲生活在一个“警察家庭”,她和她的父亲、丈夫都是人民警察。她说,父亲曾是佛山市的一名司法警察,自己穿上警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传承。从警32年间,杨小莲也把最宝贵的职业青春都奉献给了管教民警这个岗位。1987年,22岁的她正式入警,成为原佛山市三水劳教所的一名管教民警;1993年,先后进入中山市拘留所、戒毒所担任管教民警;1996年,进入中山市看守所担任管教民警。2013年,杨小莲进入狱政大队对外服务大厅,在窗口提供对外服务。

如今,离开管教工作岗位也已经很长时间,但是回忆起往事,杨小莲仍然觉得,“做管教的日子很难忘”。她说,管教民警需要对负责的每一位在押人员付出很大精力,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管理教育工作也无法照搬复制,因此,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倍增的。

有了孩子以后,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对于女子管教民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双警家庭”中的女子管教民警杨小莲,这个挑战更加沉重。她坦言,1993年到2000年,是自己最难捱的阶段,孩子上学需要接送,而夫妻两人都要分别在各自岗位上值班,有时候甚至要带着孩子一起值班。

即便是这样艰难,工作也一点没有耽搁。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5次,2009—2010年度市公安局直属单位“模范共产党员”……她至今所有个人荣誉和个人嘉奖,几乎都是在管教民警岗位上获得的。

因为工作经验丰富,杨小莲也成为中山市看守所管教民警“传帮带”工作中的主力。多年间,她手把手带出了多名优秀的管教男民警和女民警,其中很多已经成为中山市看守所管理层的中坚骨干。

进入服务窗口工作,杨小莲也没有丢下过去那股认真劲。她告诉记者,管教民警面对的是在押人员,窗口服务面对的是在押人员家属,但是两个工作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个是帮助在押人员,一个是为家属服务,两者不可分割,也都需要认真负责、真心付出。

在服务窗口工作以来,杨小莲做到了6年“零投诉”。她说,希望在退休前的最后半年里,将这个记录保持到底。

女篮运动员跨行入警带起巾帼管教大队

在市看守所管教六大队工作的陈心怡,1984年出生,是看守所女子管教队伍中的中青年代表。

陈心怡身高1.67米,至今仍是中山市公安系统内的女篮主力运动员。她介绍,自己本来就是篮球运动员出身,2003年毕业于中山体校篮球专业,次年,她报考了中山公务员。2004年,19岁的她第一次穿上警服走进看守所大门,成为一名女子管教民警。

“当时,其实是有一点恐惧感的。每天面对的在押人员,年龄普遍比我大,有点茫然,做事磕磕绊绊,遇到不少麻烦。”陈心怡回忆,当时与自己同一届的体校毕业生,一共有十几人一起报考警察,大家都一样选择了巡特警专业,但是最终结果是,只有她自己一人被分配到了看守所做管教民警。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陈心怡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的适应期持续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在有经验的老民警带领下,陈心怡终于慢慢掌握了开展工作的技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陈心怡认为,技巧性之外,开展日常管教工作还需要重视人性关怀,从在押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去年,一名49岁的女子阿芳涉嫌犯罪被送到看守所羁押,医务人员体检发现,阿芳肺部有阴影,疑似患有肺结核。对于管教民警的说服教育,阿芳也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十分不配合管理教育。这一情况,引起了陈心怡的注意,经过详细了解,她发现,原来阿芳的案件比较特殊,其是因为10元钱引发的一宗买卖纠纷触犯了法律,属于初犯,且情节较轻,家庭情况也比较特殊。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心怡首先帮阿芳联系医院检查身体,最终确诊了肺结核,协助其积极进行治疗。同时,陈心怡也将阿芳的案情反馈给了中山市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室,并帮助阿芳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与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申请很快有了结果,检察机关最终决定对阿芳变更强制措施,对其执行取保候审。陈心怡回忆,那天上午,阿芳走出监室铁门,自己正巧也在,她将阿芳叫到一边,叮嘱了几句,让她今后遇事不要冲动。“她哭着点头,突然紧紧抱住我。”陈心怡说,那一刻,自己的内心是感动的,从倔强的抗拒到对自己行为深刻的自省,她清楚地看到了阿芳内心的改变。

多年间,陈心怡还收到过很多“匿名”的感动,有人将亲手织好的十字绣送到看守所门口,有人听闻她要结婚,送来一对心形的抱枕作为祝福……陈心怡说,因为工作期间不能使用手机,无法联系,所以大多数礼物自己都没能当面收下,也无法知晓由谁送来,但是心中的感动一点也不会打折扣。“能为她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出一点点力,我的心里就有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陈心怡说。

从警15年,陈心怡先后获得了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4次。因为工作表现优异,2014年,她正式升任市看守所管教六大队教导员,除了开展日常管教工作,她还要负责整个大队管教民警队伍的管理工作。

这几日,陈心怡代表中山市参加2019广东省女子篮球联赛,赛前,她告诉记者,尽管穿上了警服,但是篮球一直都没有离开自己的生活,篮球这项运动教会她的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帮助着她将管教工作做得更好。

“90后”女教师成迷途者的“温情导师”

1990年出生的刘素倩,是个标准的“90后”,讲起话来轻声细语,面对媒体的采访,她有点拘谨。

刘素倩说,自己是江西人,原本在老家工作,大学学医,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工作,做了一年老师。男朋友警官学院毕业后,考入中山公安队伍,为了和男友团聚,2016年,她选择了报考中山公务员,最终被中山市看守所录取。

从高校女教师,到看守所女管教,这次转变意味着什么?如何面对在押人员?如何帮助她们找回迷失的方向?刘素倩接到录取通知后,这些问题一股脑冒了出来。她坦言,走进看守所之前,自己心里对这份新工作很没底,做足了一番心理建设,才有勇气正式走进监所大门。

刘素倩首先认真学习了管教民警的职责,主动对管教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为了顺利开展对在押人员的管理、引导、教育工作,她首先想到了当老师时的一些经验。刘素倩说,自己没什么脾气,在学校做老师的时候,学生缘就不错。运用类似的交流方式,应该比较容易弱化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上的距离感。

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刘素倩毫不含糊,是个认真负责的管教民警;开展教育谈心时,她则化身一位温柔的“心灵导师”。这样的交流谈心方式,十分奏效,她很快就获得了绝大部分在押人员的信任,成为她们的知心人,摆事实、讲道理、谈心事,坦诚的交流让很多在押人员的心结得以化解。

穿上警服一年多以来,刘素倩对在押人员这个群体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守所羁押的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她们并不都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大凶大恶,她们身上一样有人性的善。”刘素倩回忆,监室内的在押人员,做过一件让自己十分感动的事。去年12月的一天,监室的一场集体座谈如往常一样举行,就在座谈结束的时候,所有在场人员突然对着她唱起了歌。“那首歌是张宇的《给你们》,听着歌词,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她们知道我快要结婚了,精心准备和练习之后送给我的。”刘素倩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真心换真心,在押人员也不例外,“你关心她们,她们也会关心你。”

当然,工作也不总是那么顺利。刘素倩说,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在押人员往往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抵触情绪,交流沟通没有效果,管教工作没有进展,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产生自我怀疑。这时候,只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自我肯定,再自我激励,重新找回工作的激情。

“相比男性,女性在押人员的心思都比较敏感,所以要做好管教工作,心思必须更加细腻,善于换位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当你真正影响到了一个人,帮助她回归到心灵的正轨,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刘素倩说。

2017年,刘素倩在自己从警的第二年,荣立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个人三等功。

新闻推荐

每7个中山人就有一名志愿者未来,弱势群体或可在“志愿中山”平台发布需求

未来,弱势群体或可在“志愿中山”平台发布需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