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心理治疗师提醒 教育“好学生”未必要严格

中山日报 2019-03-06 03:40

2018学年第二学期刚拉开帷幕,在寒假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们重回课堂,或追求更优秀的成绩,或渴望获得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许。昨日,心理治疗师黄圆媛提醒说,对于性格特征呈现“完美主义”的未成年人、尤其是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他们不一定适合“严格”的教育方式。家长的对策是“教育之前,先了解我们的孩子”。

■现象:“优等生不想上学”更普遍

黄圆媛是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心理科的心理治疗师。昨日,谈及日常接受咨询和治疗的孩子,她说出了有别于常人惯有观念的现象:“一般市民认为,调皮捣蛋、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才会"厌学"。最近半年,我们遇到的无法正常上学的未成年人,"好学生"和"好孩子"反而占据更高比例。”

这位心理治疗师告诉记者:“他们是同学羡慕的对象,都有一个相似的性格特征,就是"完美主义"。”

几个月前,前往陈星海医院心理科求助的夏阳(化名),让黄圆媛印象深刻。他是一位初二学生,几乎每次测验、考试都能拿第一名,突然有一天躲在家里,跟父亲说“再也不上学”。

经过黄圆媛的专业问询,夏阳说出了放弃学业、选择逃避的原因。

不久前,夏阳因作业偶尔出现马虎现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了一番。回家后,父母也是轮番教育,提醒孩子“不能松懈”“需要更加努力”“当一个好学生”“考出好成绩”。

夏阳向心理治疗师说:“我觉得时间不够用,成绩不够好,爸妈会非常失望。被老师批评,我觉得力不从心,不想上学了。”

■提醒:先让孩子理解“为何要做好学生”

黄圆媛指出,科室遇到的出现困扰的“好孩子”,普遍不允许自己出错,一直努力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

这位心理治疗师分析说:“遇到问题,不懂得思考,不懂得怎么解决,失去行为的动力和意义感,这是"不想上学的好孩子"普遍遇到的核心问题。这类学生的背后,通常有什么事情都安排好的父母。这样一来,让孩子失去了直面困境、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夏阳的问题为例,黄圆媛指出,夏阳只想着取得好成绩,却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做好学生。他没有未来规划,没有自己的梦想,按部就班地按照“严格”的教育方式去给自己“画框框”,最终耗尽了自己。

“对于这类好孩子,让他们理解"为何要做好学生",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黄圆媛提醒说,这类未成年人自尊心强,容易焦虑。对此,家长需要做的是正面鼓励和赋能,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和批评。家长实施教育,首先思考的不是“前途”和“成绩”;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实际情况、能力的优缺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记者 范展颢

新闻推荐

中山中专学生陈洛苋“飞天梦”越飞越高 玩航模玩出省赛冠军

陈洛苋在玩航模。本报记者黎旭升摄手持遥控器、一架3D像真飞机,在天空翻滚;头戴FPV眼镜,手持遥控器,一台微小型穿越机,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