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年时间走完全镇16个自然村
●讲述者:西区分局民警张涛
●讲述对象:自己
2016年夏天,我有幸成为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成员之一,前往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任职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后来才知道,我是中山市公安局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援藏民警。
对每个援藏的人来说,高原反应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记得刚到援藏点时,高原稀薄的氧气就给我当头一棒,令我头痛欲裂、心跳加速,更可怕的是,我难以进入睡眠状态,甚至出现了严重失眠症状。晚上睡不好觉,白天非常困乏但丝毫没有睡意。就这样,在恶性循环中,免疫力迅速下降,我不得不服药,非常艰难地支撑着每一天。
我深知自己是援藏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必须克服高原反应。我开始喝当地的酥油茶、吃糌粑、饮青稞水酒,让自己的身体一点一点适应高原生活。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踏踏实实睡了六个小时,为此我非常兴奋,庆幸自己渡过了睡眠关口。
当然,仅有健康睡眠是不够的,要想正常开展援藏工作,就得运动起来,得下乡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中山对口支援的工布江达县是整个林芝市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达3600米,也是广东省援藏20多年来海拔最高的驻点。援藏前,我是一名长跑爱好者,跑了数年的马拉松,但到了藏区,别说跑,就是快走几步都会大喘气,感觉非常痛苦。为克服这点,我联合中山市进藏支教的教师和医生,建了一个微信徒步群,每天晚饭后就强迫自己,带头到尼洋河两岸徒步,力争身体能够早日进入工作状态。
援藏前,我从事了十多年的公安工作,援藏履职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职责跨度非常大。我所在镇虽属城关镇,但户籍人口只有2600多人,而辖区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自然村(居)。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学会与农牧民打交道,我向镇长借来《工布江达县志》,业余时间从这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同时,每当有同事进村入户调研时,我主动要求一起调研。就这样,半年时间,我走完了全镇16个自然村(居)。
期间,我不仅学会了和农牧民朋友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还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为开展援藏、脱贫攻坚等工作奠定了基础。两年多时间很快过去,现在我也能和藏族老百姓说上几句日常用语,在藏族同事的帮助下,也能够进村入户为老百姓开展“四讲四爱”群众实践活动宣讲。
按林芝市统一部署,工布江达县要在2018年全县脱贫,因此,各镇各部门均处于“5+2,白加黑”高速运转状态。为了配合脱贫攻坚,我们工作组开展了“结藏亲、交藏友、助藏学”活动,我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珠扎一家结成对子,除了帮助他们脱贫之外,还要帮助珠扎兄弟的两名子女完成大学学业。目前,两名子女一个读大三、一个读大一,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习成绩都不错。
改变镇容镇貌,给当地农牧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援藏的主要工作。两年多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中山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镇里的街道不再尘土飞扬,古镇的灯光也点亮了工布江达镇的夜晚,偏远一些的乡村也告别了雨雪天气泥水路,高海拔牧区更是迎来了久违的出诊医生。2018年9月,工布江达县经国务院扶贫办公示脱贫。中山的博爱精神撒播到了雪域高原,收到了凝心稳藏、富民兴藏等良好成效,中山的援藏经验也被全国援藏总队肯定和推介。
其实,我的援藏生活还没有结束,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我再次踏上了援藏之路。此行,我的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因为,在工布江达,我已经有很多的藏族朋友和一起干事业的同事,援藏正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卢兴江
通讯员 李蕾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民建中山市委会委员蔡先全代表民建中山市委会发言时认为,中山市实施“智造强市”战略有着良好前景,建议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