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山箜篌少女登上“鸟巢”舞台 杨雯珺:甘作箜篌艺术铺路人
文/见习生 陈伟祺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失而复得的正声清流
“认识箜篌的人确实很少,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箜篌会误认为它是竖琴。”杨雯珺带领记者来到她的乐室,一人高的箜篌即入眼帘。“箜篌琴柱上有凤回首的雕饰,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为"凤首箜篌"。其实与竖琴相比,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竖琴是单排弦的,而箜篌是双排弦。”杨雯珺告诉记者,箜篌双排共有72根弦,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所以箜篌的音域跨度更大,表现出的声音也更富有层次感。
箜篌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曾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据考古证实,箜篌是从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现在去敦煌莫高窟我们依然能看到,许多飞天壁画上,天女抱而坐弹的乐器就是箜篌。”杨雯珺说。
历史上,箜篌一度被列为不得流传民间的宫廷乐器,被达官贵人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箜篌只流传于上层社会,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十四世纪后不再流行,后来一度失传。为了重现箜篌,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投入到箜篌的复制改革工作。1978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组建箜篌联合试制小组,上世纪80年代制作成功,现代箜篌基本定型。
令她一见钟情的箜篌
杨雯珺与箜篌相遇是一个偶然。“2013年,我在北京的一位古筝演奏家的专场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箜篌的声音。”箜篌的空灵、美妙,它深远悠长,好像从遥远的古代缓缓飘来,一下子就俘虏了杨雯珺的耳朵,沉醉于箜篌音韵的杨雯珺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演奏箜篌这门乐器。
“当时最难的问题就是拜师无门,即便在北京,精通箜篌演奏的老师也非常少,而且他们都是周游四海表演的演奏家,没有传道授业的打算。”打了无数个电话,杨雯珺才勉强找到名家的助理,但得到的只是“老师很忙”的答复。“这么好的乐器怎么会没人教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杨雯珺结识了箜篌表演艺术家鲁璐,在鲁璐的熏陶下,杨雯珺对箜篌舞台表演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几经辗转,杨雯珺找到了中央民族乐团一级箜篌演奏家吴琳,开始了坚持至今的学艺之旅。
“箜篌是一门挑战性极高的乐器,用肉指弹奏,弹奏时一定要沉得住气,要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除了指法,它更重要的是人内心的修为。”研习箜篌至今,杨雯珺积累了一些个人的体悟。
愿做箜篌艺术铺路人,传承中华乐器之美
“之前有活动方计划组织在人民大会堂表演百人演奏箜篌,但全中国会弹奏箜篌的人实在太少,找了很久也没能凑齐百人团。”箜篌冷清的现实刺痛了杨雯珺的心,作为箜篌的学习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箜篌传承给下一代,避免失传的悲剧再次发生。
“箜篌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门槛相对较高。一台大箜篌造价要3万元左右,小的也接近两万元,这还没算上每堂课的学费。” 高昂的费用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杨雯珺深知箜篌的推广和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箜篌教育推广者,尽我所能将箜篌更好地弘扬光大,哪怕仅仅是让更多的人听到箜篌的美妙音符。”
“其实这四个孩子都是我的"有缘人",大家因为对箜篌的热爱,才促成了这段师生关系。”杨雯珺的四位中山学生此前都有学习古筝的经历,虽然跟随她学习箜篌时间不长,但上手很快。看着四位学生将箜篌搬上北京鸟巢大舞台演出,杨雯珺感到十分欣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淼)2月14日,记者从中港客运了解到,从2月14日至3月30日,中山港前往香港航线有部分航班时间需要临时调整,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