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儿童福利院4个模拟家庭的爱心妈妈奏响“厨房交响曲” 15名孤残儿童首次在“家”吃年夜饭
■8个多月相处有笑有泪
模拟家庭是去年5月份市儿童福利院创新孤残儿童养育方式的新尝试。“爸爸妈妈”是真夫妻,孩子是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每对爱心爸妈和3-4个孩子共同生活。8个多月的磨合,与许多普通家庭一样,他们有笑,也有泪,有磕碰,更有暖心时,正如他们的年夜饭,有酸、有甜、有辣……
站在103号房门前,很远就能闻到香气,爱心妈妈施建平熟练地铺蛋液,裹馅,细火慢煎至金黄酥脆,正制作拿手好菜“蛋饺”。一旁电饭煲冒着腾腾上升的水蒸气,是施建平家乡的味道——羊肉煲。来自新疆库尔勒的她今年49岁,儿子毕业工作了,她和在汽修企业上班的丈夫便应征当爱心爸妈。重新投入照顾4个小男孩的起居需要很大耐心和精力。
“养儿子像煲羊肉煲,细火慢炖,急不得。”老幺小智(化名)自理能力差,较任性,爱动手打人;老大阿知(化名)精明,刚接触便乱扔东西,想给新妈妈一个“下马威”,回想刚来的头一天,施建平一个头两个大。所幸市儿童福利院给每个家庭配有社工。在社工指导下,施建平与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床前贴有“红花榜”:“不能乱拿别人东西”“不可随便动手推搡”……一件一件地培养起孩子们的好习惯。
“老大不可迁就,老二老三是小助手,老幺要慢慢哄……”找到门道的施建平与孩子共同成长。几个月下来,老三胖了7公斤,老幺讲规矩了,老大在校表现得到老师表扬,刚刚结束的期末考,4个孩子都从学校拿回奖状,让她自豪不已。
■邻里互助胜似亲人
不远处,陈如爱的家早早地张红挂彩,热闹不已。这两天,在湖北老家读大二的儿子,在东莞工作的女儿也来到中山,与爸爸妈妈、4个新弟弟一起过新年。
“弟弟们很可爱很亲切,相处几天便像考拉一样,抱在你身上爬来爬去。”一边帮妈妈煎着家乡菜的女儿李春丽笑着说,孩子们亲昵的背后是妈妈陈如爱每天睡前讲故事、每晚拿手好菜、无微不至的照顾慢慢培养起来的。“弟弟们背后各自有着一段心酸的经历,儿童福利院赐予这段缘分,可以把父母的爱分享给他们,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
“洗手吃饭啦……”
傍晚18时30分,楼道间响起“妈妈”们的呼唤,4个家庭的孩子们纷纷跑向厨房帮忙端菜。盐焗鸡、香辣肉丝、荷兰豆炒腊肉、清蒸多宝鱼……来自五湖四海的4个家庭每户张罗若干道菜,围成了一桌“团圆饭”。
“谢谢大家几个月帮助。”饭桌上一派欢声笑语,可见已结下深厚友谊。别看102、104的模拟家庭以女孩为主,相对文静,同样有“难念的经”。“像我家,其中3个孩子都低于5岁,洗澡、梳妆、收拾,家务活最多了,不时就得麻烦平姐。”104的爱心妈妈说道。
“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港湾,而这里也越来越像一个小社区。”15个孩子从“大班群养”到“小家细养”,改变不可谓少。眼见模拟家庭的运作走向成熟,市儿童福利院社工部负责人罗赞暖在心里。罗赞介绍说,模拟家庭爱心妈妈第二期征集目前进展顺利,还得到越来越多爱心企业的捐助支持,有望于年后投入运作,让这一模式惠及更多的孤残儿童。
文图 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陈伟祺
新闻推荐
烹饪大师郑耀荣。本报记者孙俊军摄煮盆菜一定要有冬菇、发菜、蚝豉、猪利;煮罗汉斋就定要配上南乳;鸡一般是白切鸡,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