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桥开通激动为参与建设自豪
10月24日,记者在位于马鞍岛的中山市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见到了赵达斌和马学利,谈起亲历大桥开通感受,两位建设者仍沉浸在激动中。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那一刻,作为建设者代表受邀见证的赵达斌“心里一热,眼睛都湿润了”。6年前开始在中山进行港珠澳大桥钢箱梁拼装,3年前为青州航道桥索塔“安”上一对中国结形撑,2年前助力2560吨的“海豚”形钢索塔完成“世界第一翻”,克服困难完成这些工程的场景在他脑海里一一重现。他在心里大声喊了一句:终于开通了!
与赵达斌相隔不远的是全国劳模马学利,是这次受邀的参建单位优秀代表之一。六年来他在中山基地和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两头跑,他对大桥的感情就像“看着种子慢慢发芽,到今天开花结果”。大桥开通那一刻,他心情无比激动,觉得这是给予全体建设者最好的荣誉。
中铁山桥承建港珠澳大桥最大标段钢箱梁制造CB01标的制造,包括青州航道桥、深水区非通航孔桥、跨越崖13-1气田管线桥,钢结构总重约18万吨。赵达斌是该标段的项目经理,加入时正值壮年,“把人生宝贵的八年献给了这座桥”。他特别留意到,开通仪式上播放的港珠澳大桥宣传片中五次出现带有“中国中铁”字样的2000吨龙门吊片段和大节段拼装等画面。2012年12月28日,钢箱梁总拼装在中山基地开工投产,3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一起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小节段拼装779个,大节段72个,圆满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生产拼装任务。“这些桥梁的节段,最长达156米,最重达3500吨,我们因此首次启用了两个2000吨的龙门吊进行运输。”他说。
因为这独一二无的龙门吊,2015年底,中山基地接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正式发函委托中铁山桥协调设备、场地等资源,完成“海豚”形138#钢塔翻身工作。赵达斌回忆说,钢塔高度达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是港珠澳大桥的标志性景观之一;钢塔和吊架的总重量大约3100吨;如此的“巨无霸”结构,进行180°翻身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更令人担心的是,经过测算,这一翻有可能挑战两个2000吨塔吊的“临界点”,风险非常大。“当时有犹豫,但必须迎难上。”他说道。180°翻身,这一个动作“热身”了5个月。反复模拟计算确保动作精准,操作方案和保障方案经过了多次“会诊”,模拟实载演练进行了两次。最终,四天三夜,从钢塔起吊开始、0-90°翻身、更换垫梁、90°-180°翻身直至装船启运等222个操作步骤,5月14日夜间终于实现了“翻身”。赵达斌自豪地告诉我们,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163米高的索塔上方,是两个醒目的“中国结”形状的结形撑,每个重达780吨的全钢结构庞然大物,也是在中山基地完成拼装,随后的吊装过程,就花了3个多月。
作为港珠澳大桥CB01标段的HSE管理部副部长,马学利更像细心的“保姆”,照顾着每位大桥建设者的安全,确保施工过程绿色环保。工程前期,施工人员坐船到施工地要花1.5个小时,每次出发前,他和团队都要检查大家救生衣穿戴情况。“中国结”施工现场高度超过百米,他们总是先上去检查现场施工环境和人员装备是否齐全,才允许施工。为了保护白海豚,每次施工人员到海上作业,他均严格要求大家将垃圾装在事先发放的塑料袋里带走;如果有白海豚经过,大家都会自动停止施工。他所负责管理的标段在生产施工期间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被评为“港珠澳大桥HSE综合管理优秀项目。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赵达斌和马学利是众多驻扎在中山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代表。据中山海事部门提供数据,港珠澳大桥构件生产基地有4个分布在中山,逾7成的构件由中山制造。
本报记者 黄凡
新闻推荐
中山市以督察整改为契机,着力推动生态环保建设 169宗案件全部办结
本报讯(记者唐益)今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省开展“回头看”工作,共向中山市交办案件169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