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写”自己

中山日报 2019-01-25 19:54

今天是我的节日,习惯了采访别人,却从来没有采访过自己;习惯了找线索、采访、写稿的快节奏,却很少梳理、归纳自己的职业生涯;习惯了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回到家却常常是个寡言者。

记者节这天,我自采自答一下。

从业这些年,经历了从纸媒向融媒体转型的剧变,面临行业紧缩、同行转型的现状,你为什么还坚守岗位?

记者,是我大学时的梦想。于我而言,记者是个极富光环的职业,被赋予的角色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时代的瞭望者、公正的捍卫者、进步的推动者,听起来,“记者”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才发现,不是每一次采访都肩负重大使命,都能体现无上荣光,都能振臂一呼、万人回应。今天采访邻里纠纷,明天是一起交通事故,后天是广场舞大妈的快乐生活……琐碎而日常。

原来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成为闾丘露薇一样的战地记者。刚入职不久,闾丘露薇来中山开讲座,采访时我表达了职业困惑。闾丘露薇回答,记者的价值不在于采访多么重大的题材,而在于我们在现场,我们在发声,我们被听见。

从业十多年来,历数我参与过的采访,有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乐山留守儿童、春节摩托车大军、港珠澳大桥通车等;我也采访过很多政要、娱乐明星、企业家等,他们熠熠闪耀;而给我更多触动的还有很多小人物:一个19年骑摩托车返乡的务工者,一个戒毒后又帮助更多人戒毒的过来人,一个热爱街舞走上国际舞台的小姑娘,一个因壮年丈夫去世陷入迷茫的一家四口,一对80岁还在游历四方的老顽童等……这些经历非常宝贵,也很震撼。

是的,媒体行业面临剧变,坚守在纸媒的我们,有点猝不及防。互联网是喧嚣的、复杂的、多元的、分化的、偏狭的、迎合的,但互联网绝对不是对手,而是我们展示新闻的另一个平台。

无论何时,人们都需要真相。作为记者,我们所拥有的媒介素养、扎实采写功底、客观中立的立场无可取代。当然,时代在前进,新一代天然带着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年轻人正投身新闻事业,大变革的时代到来了。因此,我们也必须拥抱互联网,学习直播、微信制作、拍摄、视频制作、H5等。

有位新闻学院的前辈说过,最好的中国,一定是好新闻层出不穷、好记者一字千金的时代,我们无需等待,从现在开始去创造。把眼睛睁大、把耳朵打开、把手机当成武器,把“真实、客观、正义”融入血液,成为本能,相信发声有意义,相信传播改变世界。

本报记者 李玮玮

新闻推荐

全市党委办公室主任会议强调 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坚决落实“两个维护”

本报讯(记者郭锦润)11月2日,全市党委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