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手语主播巫晓丹12年来坚持利用周末录制节目 做中山聋人的“爱心使者”

中山日报 2019-01-25 19:07

巫晓丹(右)在录制节目。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11月18日下午4点,中山电视台新闻演播厅,《一周》新闻节目马上要开始录制。手语主播巫晓丹已经就位,与新闻主播彼此检查衣着、耳麦,最后对一遍新闻提要。主播开始试播报,巫晓丹立即“同声传译”,盯住镜头,听着耳麦里的声音,手势配合着唇语上下翻飞。

从2006年起,巫晓丹每个周末都要抽半天时间来电视台录制《一周》新闻,到今年已经12年了。作为特教老师,她一面用专业和温暖铺就残障学生成长之路,一面发挥专长服务社会,成为中山聋人朋友们信赖的“爱心使者”。

■做特教园丁收获一份份纯真情感

巫晓丹毕业于中山师范学校,学的是特殊教育。2002年毕业后,19岁的巫晓丹成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并接手了一年级的聋人班,任班主任。

学生年龄参差大,有些十来岁,因受教育太晚没有系统学习,和家人交流少,“他们内心都比较孤独。”19岁的巫晓丹知道孤独的滋味,她像大姐姐一样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懂他们的。这个班一直带到了五年级,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特别深厚,“直到现在,有两个女孩子,一个工作了,一个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只要回中山,都会来看我。”在巫晓丹看来,自己在这些孩子中,“价值感和存在感被放大,他们也同样温暖了当初那个刚踏入社会的我。”

后来巫晓丹要教更多患有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的孩子。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她要教孩子们认识时钟、元币,学会兑换元币,学习使用计算器等。为此巫晓丹常常备课到深夜,重复教几十遍、上百遍,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

即便是自闭症的孩子,相处久了都会有感情。巫晓丹回忆,有一次她出差,别的老师代课,孩子们追着问“巫老师去哪了”。课间,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写满了“巫老师”三个字,尽管笔画还有点残缺。“听同事转述,我也很感动。普校老师可以桃李满天下,我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但与学生感觉很亲密,收获的是一份份纯真的情感。”

■放弃完整周末持续12年“同声传译”

2005年12月,中山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开通《一周》手语新闻节目,巫晓丹凭借流畅的手语表达和亲和的笑容顺利通过了试镜。2006年元旦,她正式成为中山市首位手语主播。

从事这项志愿服务工作,需占用半天的周末时间。12年间,她每个周末都会提前来到演播室化妆间,温习新闻稿件,和她搭档过的电视台主持人换了一轮又一轮,只有她一直坚守在同一个岗位上。

每次节目录制,都是对体力、脑力、耐力的考验,所有采访的声音没有提词器,全部凭耳麦来判断。为了准确地传达信息,给每个词“打”出最佳翻译,巫晓丹要时常更新自己的“手语词汇库”,比如近年来的“微博”“微信”以及一些时政词汇。

12年时间里,巫晓丹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寒暑假,有时赶上大年夜要录制节目也二话不说、奔赴岗位,在她看来,这是中山聋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成中山聋人朋友的“爱心使者”

做手语主持人,是每周一次的坚持,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最累的还不是手语主播的工作,而是各类与聋人有关的大型会议、研讨会的手语翻译工作。

“不能坐,必须站着。一站就要半天或是一天。”为了仪表好看,个子不算太高的巫晓丹会穿着低跟鞋和正装,手语翻译的时候,身体绷直,胳膊端起来,一整天下来,整个人累到几乎瘫倒。

让聋人更好地看懂新闻,聋人朋友也是巫晓丹的最佳测试用户。她会及时将一些新的手语、含义,和盲人朋友彼此交流、学习。手语有全国通用的表达,也有区域性特点,“和我们语言是一样的,在中山区域范围内,我会和聋人朋友们交流打法,作为中山区域的统一表达。”聋人朋友们有什么困难、意见和建议,巫晓丹也成为最好的聆听者、传递者。

因娴熟的手语基本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热心助残的奉献精神,巫晓丹被聘为省手语专业技术鉴定专家、省手语翻译考评员、市青年智库成员。

不仅如此,作为中山市教育系统师德宣讲团成员,巫晓丹在市教体局的组织下多次进行巡回报告,分享特校教育、手语助残的故事,至今听众累计逾五千人次。

本报记者 李玮玮

新闻推荐

《获正规授权却被称傍名牌》新闻追踪 北大培文连登一个月声明向中山北培幼儿园致歉

扫二维码看事件详情原“中山北大培文幼儿园”(下称“中山北培幼儿园”)与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北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