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机构改革这样推进 设置46个党政机构 做好“加减乘”法
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中山所设立的“城市更新局”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自选动作”。图为中山西区马山片区旧城改造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了解更多中山机构改革内容请扫二维码
1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布了中山深化机构改革的方案:共设置市级党政机构46个,其中党委机构15个,政府工作部门31个。
中山机构改革方案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关于市县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各项部署要求,为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做到主要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与中央和省基本对应,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同时,突出中山市的特点和特色,因地制宜设置部分机构和配置职能,在做好规定动作同时做好自选动作。
三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统筹考虑中山市各类机构设置,协调好并发挥出各类机构职能作用,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通过完善机构设置,更好推动中山市各项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落实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科学设置党委和政府机构,理顺权责关系,实现机构的优化整合,职责的深度融合。同时对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机构,加大整合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完善市委机构职能
一是组建市监察委员会。改革方案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部署,将市监察局、市预防腐败局的职责,以及市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反腐败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市监察委员会,同市纪律检査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不再保留市监察局、市预防腐败局。
二是加强和优化市委议事协调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市委审计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市审计局;组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和体育局;组建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市委办公室;组建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其办公室作为市委工作机关,对外加挂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牌子;将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其办公室作为市委工作机关,在市外事侨务局的外事工作职责基础上组建市外事局,与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改为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调整优化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体制。
同时,不再保留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不再设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不再设立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市委政法委员会承担。将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交由市委政法委员会、市公安局承担。
三是加强市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为更好落实党管干部、管机构编制原则,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和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统筹干部、机构编制资源,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统一管理市委编办。为加强老干部工作,将市委老干部局调整为市委工作机构,归口市委组织部管理。为加强党对重要宣传阵地的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由市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减少党政部门职责交叉,将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并入市委统战部,将市外事侨务局(市港澳事务局)的侨务、港澳事务管理职责划入市委统战部。为加强机要和保密工作,组建市委机要和保密局,归口市委办公室管理。
根据改革后不再保留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精神,将市档案局(市档案馆)的行政职能划入市委办公室,在市委办公室加挂市档案局牌子,市档案馆作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
完善政府机构职能
一是组建市自然资源局。将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城乡规划局的职责,以及市发展和改革局的配合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海洋资源管理职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市自然资源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二是组建市生态环境局。为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将市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同其他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等整合,组建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
三是组建市农业农村局。整合市农业局(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渔业渔政管理职责,以及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等相关涉农职责,组建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牌子。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
四是组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文化、广播电视管理职责和市旅游局的行政职能整合,组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五是组建市卫生健康局。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职责,以及市民政局的老龄工作职责,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市卫生健康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卫生健康局承担。
六是组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市民政局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军队有关职责整合,组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按中央有关改革部署实施。
七是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责,以及市政府办公室的应急管理职责,市公安局的消防管理职责,市民政局的救灾职责,相关机构的地质灾害防治水早灾害防治、森林防火、震灾应急救援等相关职责,防汛抗旱防风、减灾、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指挥部(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市应急管理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按中央有关改革部署实施。
八是重新组建市司法局。将市司法局、市法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市司法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九是优化市审计局职责。将市发展和改革局的重大项目稽查、市财政局的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监事会职责划入市审计局。
十是组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以及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管理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局的价格监督检査与反垄断相关执法职责,市商务局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相关职责等整合,组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市知识产权局牌子。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
十一是组建市医疗保障局。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局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市民政局的医疗救助职责等整合,组建市医疗保障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十二是组建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职责,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责,相关机构的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利用职责等整合,组建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十三是优化市发展和改革局职责。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等部门的组织实施重要物资和应急储备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职责,以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有关电力能源管理、节能管理职责,相关机构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行政职能等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局。将市粮食局更名为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仍在市发展和改革局挂牌。
十四是优化市科学技术局职责。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外国专家管理职责划入市科学技术局。
十五是重新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牌子。
十六是优化市交通运输局职责。将市发展和改革局的综合交通建设管理相关职责,相关机构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等划入市交通运输局。
十七是将市政府金融工作局更名为市金融工作局,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
十八是将市信访局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
十九是组建市城市更新局。将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城市更新改造相关职责,相关机构的“三旧”改造职责等整合,组建市城市更新局,副处级,由市自然资源局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十是按照中央有关部置,配合做好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此外,对应国家和省机构设置的规范要求和中山市实际,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更名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更名为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一是按照中央和省要求深化市级人大、政协机构改革和群团组织改革。在整合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将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组建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贯彻中央和省关于群团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推进群团组织改革创新。
二是深化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市委和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衔接主管部门及其职责调整情况,同步划转和改革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除行政执法机关外,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三是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査处力度。
此外,改革方案还对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提出要求,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数读
做好简政放权“减法”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加强和优化了金融监管、乡村振兴等职能。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广中介服务“超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动科技管理服务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整合科技创新规划和资源,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加强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的统筹协调,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提高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做好放管结合“加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知识产权等职能和部门,成立了新的市场监管部门。
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向综合监管、智慧监管转变,切实维护好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退役军人服务、医疗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把机构改革与审批服务便民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推进审批和服务流程链条“革命性再造”,让群众办事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
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破行政藩篱,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进一步提升政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记者观察
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功能品质
城市建设向“品质中山”迈进
与广州南沙遥遥相望的翠亨新区,将崛起一个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珠江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平台和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中山翠亨科学城;几公里之外的中心城区石岐区内,完美金鹰广场高达238米的广场主写字楼已经建起,这个中山洗衣机厂旧址将摇身变为5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高端公寓和商业街等多种业态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迈入城市发展新征程的中山,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标准谋划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在城市更新与建设方面进入了更高水平更高视野的统筹规划。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中山所设立的“城市更新局”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自选动作”,可见该市在对标国际、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功能品质方面加快了速度,城市建设迈向“品质中山”更高阶段。
以国际化视野统筹片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
2018年7月,位于中山市东部组团的翠亨新区向全球发出邀约,就开展《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和空间方案。这也代表了中山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一个方向: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指导片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
当前,中山市全面优化全市“一中心四组团”组团式发展战略布局,明确各组团功能定位,加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支撑,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实际上,这也是中山未来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维度,即根据地域特色,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滨海城市设计理念和科学城空间组织模式,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关注绿色生态、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技术创新。
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同样在中山总部经济区(石岐片区)的城市设计中得到体现。在2018年公布的规划方案中,该片区借鉴了国内国外优秀设计案例,整个项目主要划分为金融商务区、中央服务区、滨水生态休闲区等多个空间形态及十多类功能定位。其中,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超高层楼宇12栋,最高建筑控高500米,将成为中山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提升中山城市“天际线”。项目产业发展定位为高端科技金融、智能创意文化、新型众创空间、现代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和检验检测等企业总部,通过创新驱动、总部引领、城市更新推动石岐区和中心组团新一轮发展。
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中山整体的城市定位是比较明晰的——加快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精品城市。在这方面,中山有良好的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1997年,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
政策利好推动“旧改”新政推动城市更新
历经“三旧”改造的华丽蝶变,位于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大道70号的旧厂房迎来新的生机。
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旧厂房如今正在进行分期改造升级,蝶变为一个通过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认定的“中山张企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017年,该孵化器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共9家;在孵企业总收入8661.7万元,研发经费支出570.9万元;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05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
2018年7月,中山市政府公布了《中山市“三旧”改造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配套的三个改造实施细则。《办法》更加突出对产业政策扶持,改造后用于兴办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的,经经信部门认定,奖励标准再提高20%,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同时针对“三旧”改造专属工作全面下放事权。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对原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再利用、再更新成为产城融合的新载体。当前,除了中山城区,其他镇区也已经行动起来,利用“三旧”改造新政利好,激活城市更新。2018年9月,《中山市“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7-2020)》明确了各镇区,尤其是中心城区在“三旧”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根据《专项规划》的“城市更新规划指引”,以石岐区为代表的老城区将承担地区性综合服务职能,提高城市中心服务功能等。此外,岐江新城、岐江河沿岸和中开高速沿线等地区也被划入城市发展核心地区的近期重点更新区域。
可以看到,当前的中山,通过与大湾区城市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并积极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区域衔接互动,努力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新闻推荐
“奋进新时代·城市改变生活” 中山年度系列行业总评榜今日颁奖
在历时两个月的紧张评选与组织后,由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奋进新时代·城市改变生活”年度系列行业总评榜颁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