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1250多公里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科考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

南方都市报 2019-01-06 06:19

1月4日,昆仑队车队行进在前往昆仑站的途中。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经过18天、1250多公里的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于当地时间4日17时30分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

在向昆仑站挺进过程中,16名队员经历了地吹雪、冰裂隙、冰丘密集区、软雪带以及高寒缺氧等恶劣环境带来的挑战,及时排除了途中雪地车和雪橇等设备故障。同时,沿途进行了雪冰样品采集、冰流速测量等科考活动。

目前,16名队员身体状况良好,正在进行设备检修维护和科研项目准备。昆仑队队长商朝晖说,昆仑队计划在昆仑站工作20天左右,他们将开展天文望远镜维护和往年数据回收、天文台址测量设备安装与运行、深冰芯钻探设备维护及冰雪采样、GPS与重力测量等项目。

约10年前建成的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公里处,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学考察站。昆仑站所处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海拔超过4000米,昆仑队抵达时测得的温度为零下32.2摄氏度。

2018年12月18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泰山队和昆仑队)37名队员从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起程,25日抵达距中山站520公里处的泰山站。随后,泰山队留在泰山站建设二期工程,昆仑队则继续向昆仑站挺进。

特写

冰天雪地“修橇战”

当地时间4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从海拔4018米的营地“拔营”,继续向60公里外的南极昆仑站进发。车队行驶了30公里后,一个拉载生活舱的雪橇出现故障,一场“修橇战”在南极冰雪高原展开。

约12时30分,3号雪地车司机、机械师沈守明发现一个东西突然从前面行驶中的2号雪地车上掉落。他立即停车,发现是2号车上的雪橇连接上下大梁的销子断了,于是用对讲机叫停前车。

头车司机、机械师王焘从对讲机里听到后,随即卸橇驾车返回2号车旁,后面的两辆卡特车也先后赶到。由于没有销子的配件,大家决定就地取材,以捆扎用的粗钢丝绳替代销子。

这时,带有吊车的卡特车司机姜华将车开到2号车旁,王焘开动吊车将雪橇上的生活舱吊起,沈守明、姜华迅速钻到坏橇底下忙碌起来。其他队员则一起使移了位的雪橇损坏部分复位,并用粗钢丝绳绑扎固定。

当时气温是零下30多摄氏度,大风吹起,体感温度更低,又是在高海拔地区。“戴手套没法干活,不戴手套(手)一会儿就冻僵,劲使大了还要防高反。”一直在橇底下忙碌的沈守明说。

14时许,坏橇修好。记者看到,一些队员的胡子上满是冰雪,眼镜镜片上积上厚厚的冰霜。

近3天来,昆仑队的雪橇接连出现问题:2日,一个雪橇的三脚架和大梁之间的链条断裂,焊接后继续使用;3日,一个使用多年的老橇大梁断裂,短时间内难以修好,只好换橇,等回程时再带上坏橇。来过南极内陆6次的姜华说,如今遇到坏橇后已经很从容。

“哪怕是离昆仑站非常近了,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数出现。南极内陆冰盖之行,难就难在不确定性大,雪地车、雪橇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问题了。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暴风雪、白化天、高寒缺氧,也要以最快速度修好,才不至于耽误行程和任务的完成。”王焘说。

17时30分,昆仑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昆仑站。

新华社

新闻推荐

201件艺术品穿越历史来看你 “匠心物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文化”展举行

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正在中山市博物馆展出的“匠心物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文化”展出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