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山市东区建区三十周年 忆三十芳华齐奋进 乘湾区东风再起航
松苑新村一角。
砥砺三十载,而立展新姿。
自1988年成立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东区人民开启了艰苦的奋斗史。这30年,东区经济经历了初期引进简单加工项目,到电子、轻工等支柱产业并举,再到规模企业纷至沓来;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到工业迅速发展,再向如今的“服务业强区”转变。这30年,东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事业空前发展,区容区貌日新月异。这30年,东区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硕果累累,成为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美宜居的现代化都市中心。
如今,在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新征程中,东区迎来了建区三十周年华诞,也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回忆30年奋斗史,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未来的新发展。
近10年来,东区在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更是为全市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在,东区正以中山“首善之区”的姿态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东风再度扬帆起航,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工业立区”到“服务强区”
2017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76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达214.49亿元,约占GDP总量的90%,同比增长9.8%。近年来,服务业在东区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东区也成为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自2007年东区提出打造区域性的中心商务区以来,东区着力做优做强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商业圈和经济带逐步升级,区内聚合了大批以金融、科技、中介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0年来,东区的经济战略从“工业立区”迈向“服务强区”,每一次的战略转变都是紧跟经济大形势,率先迎接新挑战,结合时代和地区发展的特点。东区从未停下改革和转型的步伐,并在一次次的发展浪潮中占据主动,实现跨越。
建区时,东区只有区办工厂两间,村办工厂82间,“三来一补”企业4家——2146万元工业总产值,几乎就是东区的全部“家底”。建区后,三资企业从无到有;1991年,东区建成第一工业村,建设工业集聚区,区办工业开始迅猛发展;1996年起,东区加快工业改革进度,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0亿元,嘉华电子工业集团的彩电销量位居全国第三;2001年起,东区开始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城市型工业渐显雏形,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初级制造型转向总部研发型,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建区时的212.15倍。随后,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迁出,工业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但部分优质企业仍选择将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东区,东区也积极引导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支撑。
工业比重的降低为服务业发展腾挪出空间。建区前,东区只有松散的商业和零星的集贸市场分布,销售生活用品的个体工商户是商业的“主力军”。30年来,东区的服务业形态从市场到商业街再到区域商圈、中心商务区,一次次的业态的转变推动东区服务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0年,东区个体私营商业共1010户,营业额2878.1万元;1998年,这两个数字已增长至4991户和4.7亿元,“宜商则商”的理念让全区私营个体工商户迅速增长,也让多个地域性商业营销和饮食网点兴起,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活力。2004年后,东区服务业发展形势更加多样,以商业圈经济为半径拓展的综合服务功能空间已有现代服务业的雏形:广告、中介、金融、贸易、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注入,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到2005年,东区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65%。
2007年,东区提出打造区域性中心商务区,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打造“服务业强区”。通过引入以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商务会展、金融中介等高端服务业为主,人力资源、经营组织、咨询服务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当年的商务服务业实现19.9亿元收入,增长率达71.8%。
10年后的2017年,东区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三产业比重占九成,11座商务楼宇被认定为市亿元楼宇,进驻企业800多家,营业收入60多亿元。现代服务业已成长为东区支柱产业,其中的金融和生产性服务更是为全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发力总部经济打造“强心”
10分钟可到高速入口、中山高铁站,30分钟内可抵达中山港客运码头,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区群建设正深入推进的当下,东区在全市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愈发凸显,叠加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红利,东区正昂首迈进。
今年,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片区将实现空间形态的优化改造,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对优质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强心”战略。
立区之初,东区是中山人心目中的“郊区”,工业刚刚起步,农业占比还很高。30年后,这里已经是中山市最具城市气息的区域之一,是现代化发展的代名词,是中山的中心城区核心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强心”战略引领下,包括东区在内的中心组团将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近年来,东区主动融入湾区经济和组团式发展战略,谋划建设中山总部经济区东区片区,积极推动中心商务区提质扩容。
其中,包括落实中心商务区整体形象改造工程,编制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条状布局向“井字形”布局延伸。去年,为贯彻实施“强心”战略,谋划重点产业平台项目建设,启动制定总部经济区的开发计划,三溪古屋文创小镇等两个项目纳入全市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项目。
长江路的快速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待项目完工,起湾道和长江路两条贯通东区内部的中心城区南北大动脉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东区已经形成了以起湾道、长江路为轴的核心经济走廊片区,结合近期中山市政府推出的“三旧”改造新政策,东区正计划对重点片区开展连片改造,对片区的交通组织、公服配套、产业布局进行全面深入的策划研究,以“三旧”改造带动东区再次腾飞。
事实上,东区已建成的多个“三旧”改造项目均是全市的“样板”——盛景尚峰金融商务中心和紫马奔腾项目,目前的产出效益是改造前旧厂房的20倍;利和广场、英联时代广场、紫岭国际等多个项目也通过改造促进了城市面貌更新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从而推动东区从产业到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新兴业态、吸引总部经济是东区打造“强心”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东区承载了“中山·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中山众创金融街”“众创空间”等全市性的创新平台;通过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和政策,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业态不断在东区集聚,中航联创等技术创新平台落户东区,去年更建设起全市首个大数据产业集群、广东省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园、广东省“互联网+”创建小镇。
如今,东区共有3家上市企业,全通教育、香山股份均是业内龙头;东区还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其中2017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85岁的罗庆文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三溪村民,这几年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十分感慨。“以前我们村是种水稻的,只靠着一条田基与外界连接,到了90年代才有第一条道路”他说,“现在生活变好了,我们自己住进新房,把老房出租给人家经营。教育医疗在社区就可以解决,听说村里还要建设特色小镇呢。”
三溪村的发展是东区30年历程的缩影。90年代“工业立区”后,三溪村将集体土地出租给工厂,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到本世纪初,随着兴文路的兴建,三溪村不再是闭塞的村庄。近几年,村外人看中了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石板街和古屋,纷纷进村入户经营,使这里便成为小有名气的文艺休闲消费空间,为三溪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几公里外,旅日归国华侨梁杰康正以花苑社区“志愿管家”的身份帮助社区街坊邻居处理大小事务,他的“红色剪纸”已经成为东区一张文化名片,不仅表达了基层群众的“中国梦”,同时也记录了社区和谐共建的故事。花苑社区是中山中心城区典型的老社区,近10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志愿管家”“微心愿”“红心桥”党建联盟等社会治理模式,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积累了丰富经验,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余热,发动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志愿管家”等做法,受到了省市领导的点赞。
地处中心城区,东区辖区内有不少像三溪村那样的“城中村”,在时代的发展中没有被抛弃,反而愈发表现出生机;这里还有不少像花苑社区那样的老社区,户籍人口中长者占比很高,外来人口数量也逐年递增,新老中山人却能够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一直以来,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社会善治水平,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丰富教育、就业、卫生、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营造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全体东区居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如果说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突出绿色生态比较优势的宜居城市,那么东区便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并驾齐驱的城市建成区——拥有金钟水库、长江水库两大城市“绿肺”,加上88公顷的紫马岭公园,东区的环境优势得天独厚。城市中心的生态资源弥足珍贵,更需要好好加以保护和利用。目前东区正积极落实“河长制”,深入推进市容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而由八大公园组成的金钟湖公园群去年底开始陆续动工,部分区域有望年内开放,被称为“最美民生工程”。
突出政治引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东区在全市率先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作为核心,切实抓好各项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014年,盛景尚峰商圈党委在东区成立,成为中山市第一个商圈党委;2017年,东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打造新时期党群服务阵地,半年多来已举行大大小小80多场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可。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奋进不止,东区正以更加坚定地信念,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未来继续前进。
■声音
东区党工委书记谭振东:
东区建区以来,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始终以一种“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实干家精神,有勇有谋、有方有法,以睿智攻坚克难,担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重任,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东区将继续担当新时代改革开放践行者的角色,牢记职责与使命,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主动参与改革实践,攻坚克难、与时俱进,以拼搏的干劲深化实践,以务实的作风推动改革,以奋进的姿态创新工作,不辱使命、再创辉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大事记
◎1988年8月
中共中山市东区委员会、中山市人民政府东区办事处同时挂牌成立。
◎1991年7月位于东区兴中道的中山市体育场建成投用。
◎1992年7月东区办事处吸引外商投资共3.8亿元,引进嘉华电子城等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到达历史顶峰。
◎1993年10月
位于东区的紫马岭公园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13亩。
◎1994年5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搬迁至东区松苑路1号新址办公。
◎1995年6月中山市26个镇区达到广东省农村小康标准,东区位列其中。
◎2000年11月东区党委、办事处新办公大楼正式启用。
◎2003年1月位于东区的中山全民建设广场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2004年12月获得“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
◎2005年11月位于东区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
◎2008年1月东区率先实现“农转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转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辖区经联社股民被整体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同年3月,“帝璟东方中环商务街”正式开幕。
◎2009年3月东区在盛景尚峰、国际金融中心、大东裕商业中心等地举办现代服务业招商巡礼活动。
◎2015年3月“中山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挂牌、“中山创客·众创中心”启动;同年9月,中山众创金融街在盛景尚峰紫马奔腾挂牌运作。
◎2016年东区被评为中山市文化强区。
◎2017年12月东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同年,东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朗晴小学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10月东区启动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目标。
新闻推荐
硬汉玩起“绣花活” 越野场地体验北汽硬派SUV 全新BJ40 PLUS城市猎人版
在眼下这个城市SUV泛滥的时代,很多人甚至把SUV和越野车划上等号。不过对于真正的越野车迷来说,这无疑是让前者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