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山制造产业升级乐章 从“三来一补”到“造船出海”

南方日报 2018-12-28 07:02

中山立足传统制造业强市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军。图为中山联合光电自动化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中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图为中山联合光电无尘车间。

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中山纸箱厂开设电子车间,承接外商来件装配业务,将“三来一补”带入中山;上世纪80年代初,由威力、千叶等本土企业组成的“中山舰队”大胆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带领“中山制造”扬帆出海;随后,中山各镇区逐步形成了有重点的连片性加工出口区,形成各具特色和活力的产业带,成为日后专业镇经济的雏形……

从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到瞄准世界市场自主研发技术密集型的“中山产品”,再到积极发展科技生产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改革开放40年,是中山从一个工业底子薄弱的农业县迈向装备制造业强市的奋斗史,也是这座城市坚持开放、不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升级史。

当下,中山正站在制造业强市的新起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启动新一轮产业升级,谱写城市产业升级新序曲。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廖瀚

“三来一补”叩开工业转型大门

时针拨回到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山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农业县,工业企业以制糖、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等支农型小企业为主,工厂仅有550间。1979年,中山全县工业总产值仅4.52亿元。也就在这一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一些新变化叩开了中山工业转型的大门。

1978年9月,中山开始受理港澳商人来料加工装配登记业务;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同年,一家低调又大胆的本地企业带头吃起了“螃蟹”。在石岐南下,中山纸箱厂新开设了电子车间,新引进电子加工装配生产线,工厂承接外商来件装配业务,装配小型收音机、可变电容等产品,并将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这家中山本土国企,成为中山首家接受“三来一补”业务的企业。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当年,这样的生产场景并未引起太多人注意,投入生产热情的人们,无暇思考这一业务模式会对后来的工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很快,这一业务模式推广开来,几年间在这座南方小城遍地开花。

1979年上半年,中山与港澳客商进行了68宗“三来一补”的洽谈;下半年,当时的中山县委决定成立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主理“三来一补”业务。同年,沙溪旅港乡亲杨玉维等人通过引进电动制衣车和设备,开办申明亭制衣综合工艺厂,沙溪服饰产业的发展由此开始;1983年,以裕华灯饰厂为代表的古镇灯饰企业开始走向全国;1987年,东升镇创办了星光制锁厂,两年内就被列为国务院指定产品出口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的沿海地区企业而言,“三来一补”意味着不需要支出昂贵的设备、资金,就可以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产品,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中山企业白手起家,掘到了改革开放“第一桶金”。

“三来一补”对中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是,它让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山积累了后续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学习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拓宽了国际化的视野,为中山工业转型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来一补”业务的发展,推动了中山对利用外资新方式的探索。从1984年开始,以外商投资为主的“三资企业”在中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建成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全国首个引进外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游乐场——长江乐园……

据中山档案材料记载,1984年,中山利用外资合同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达3511万美元,相等于1979—1983年五年总和的64%。更为可喜的是,中山市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三来一补”,而是逐步转向了工业等产业的技术改造。这继续加快了中山工业的迅速发展。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成为中山工业发展的“动力机车”,拉动着中山工业翻过了产业转型的第一座山头,为日后打造工业强市铺平了道路。

“中山舰队”带“中山制造”走向世界

“三来一补”带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山工业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中山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大力自主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向产业发展更高层次迈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在“三来一补”生产中所积累下来的先进设备、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经验,中山企业开始寻求自主发展的出路,调整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支农型产品结构,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轻工业发展格局,这也成为中山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如果说,“三来一补”让“中山造”得以“借船出海”;那么,拥有自主创新意识、不断革新技术的制造企业则吹响了向现代工业进军的号角,开始带领“中山制造”“造船出海”。威力、千叶等本土企业,组成了引领中山工业规模化发展步伐的“先导部队”,他们志向高远,主动瞄准世界市场,自觉地将中山产品品质对标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末,中山县石岐农机维修厂的技术员从一艘报废轮船上拆下一个“不知名物体”,由此研制出单缸型洗衣机。经过多次技术改造,1981年,该厂推出了后来名噪一时的威力牌洗衣机,虽然当时还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但这些产品凭借不少技术上的亮点,赢得了市场的欢迎。该厂原总工程师叶小舟介绍,“洗衣机波轮的倾角设计与众不同,因此洗衣洁净率特别高,甚至胜过当时的一些进口产品。”

1983年起,威力洗衣机厂积极引进设备、筹建新厂房,潜心研发,短时间内就成功研制出了双缸洗衣机。1984年,威力洗衣机厂将美、日、法、德几个国家的79台(套)设备进行了优化组合。1985年初,正式投产第一年,“威力”新厂就让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万台的生产线创下出产19万台的奇迹,之后这个数字又连年被刷新,“威力”从此扬名国内外。1987年,“威力”洗衣机出口创汇达537万美元。

威力洗衣机的成功,只是中山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土制造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为了破除制造业发展瓶颈,中山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仅1984年便争取了14个项目纳入省计划,引进设备耗资1300多万美元;签订了10个中外合资项目,首期引进资金上千万美元。

同期,中山本土萌发的千叶、美怡乐、永大等企业,大力引进规模化、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让中山工业产品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均大幅提升,中山货在全国名声大振。

在产业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产业集聚效应也进一步凸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山各个镇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人口素质等情况,逐步形成了有重点的连片性加工出口区,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生产网点:五金等行业分布在小榄;服装、家具产业在沙溪和大涌初具雏形;灯饰等行业开始在古镇快速发展……具有地域集聚特色、各具活力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开始在中山逐步成型。

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这一过程贯穿着中山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从未中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科技革命的推进,我国正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位居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山正立足传统制造业强市,瞄准“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定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军。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宇通讯”)火炬开发区小隐厂研发大楼内,75米大型室内远场暗室已于2016年11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全球通信行业最大的微波暗室。

“可测试的技术参数区间非常广,精确度很高。”通宇通讯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段铸表示,这间“巨无霸”暗室测试频率范围、屏蔽效能、景区反射电平、增益稳定度等天线核心性能指标的能力,在行业内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作为高标准硬件建设投入的回报,2017年,通宇通讯基站天线出货量排名已跻身全球前三。

通宇通讯成立于1996年,是中山市土生土长的科技型公司,专业从事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微波天线等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过多年发展,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正式挂牌上市,当年销售额达到13.8亿元。

与高科技要素投入对应的,是深耕产业领域的前瞻性。当前,世界通信行业已经进入5G时代,天线产品仍是通宇通讯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的重要核心产品。实际上,2015年,通宇通讯就着手研发5G基站天线,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对5G基站天线最核心的MassiveMIMO(大规模阵列式天线技术)技术进行攻关,目前已经小批量生产,供应中兴通讯等设备商在国内进行5G试验组网。

与通宇通讯长远布局5G产业不谋而合的是,今年8月,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山市发布了《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大产业行动计划。按计划,中山市将用5年时间打造三个超千亿高端产业,即到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1500亿元,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山市将大力对接广州、深圳,打造珠江西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激光器件等八大领域。

40年,新时期改革开放再启程。随着科技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中山正致力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产业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观察

“放胆一试”

为中山工业转型

奠定重要基础

以改革开放40年为时间轴,中山的产业经济发展画出了骄人的曲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到珠三角西岸制造业强市,中山完成了华丽转身。

回看中山每个时期产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发现一条核心生产力要素投入的主线根植其中。在不同阶段,立足实际情况,重点引导投入当时的核心生产力要素,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造就了中山产业经济的顺利发展、转型、升级。

1978年底,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中山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政策传递的信息。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工商业面临资金、技术一穷二白,如何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工业?中山大胆利用侨乡优势,大力联系港澳侨商,引进“三来一补”业务。必须承认,中山早期引进的“三来一补”业务生产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但正是由于最初的“放胆一试”,为中山工业的转型起步奠定了重要产业基础,积累了重要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

引进“三来一补”业务,投入劳动力资源,中山很快培养起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部分中山企业不满足于“补偿贸易”,而是自发尝试利用外资,采用其优秀的生产管理经验,钻研工业生产技术,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山企业的这部分“自强派”,带动了中山工业发展领域的自主研发风潮,将投入技术要素促发展的思路带到了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山制造”开始登场,走向世界。

此后,技术创新的理念根植于制造业发展基因中,中山制造业企业不断在区域阵地上打拼,自发集聚、自觉升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专业镇经济格局,夯实了装备制造业强市的根基。

改革开放无止境,产业升级无终点。站在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山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将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视作推动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核心生产力要素,长远布局,创新招商,正在塑造新的产业,攀登新的高峰。

新闻推荐

首届“逸仙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开展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3日-2019年2月15日

商报讯(记者李红徐璇摄影报道)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指导,中国美术报、中山市博物馆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联合主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