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中山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中山花苑社区的志愿管家将群众的“小愿望”粘贴在“微心愿墙”上。王云摄
延续30多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是提高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
叶志文摄
在日前举行的2018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中山市公安局“智慧公安”项目捧回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这是中山市多年以来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上进行卓有成效探索的其中一个侧影。
仓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以来,“富了口袋”的中山人,把如何“富脑袋”“分蛋糕”的问题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开办全国第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
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
全国首创积分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及其子女入学问题……
近年来,中山市通过“智慧公安”、推动“全民+”等系列举措,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通过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体制,完善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机制,以此最大限度发动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村(居)民、外来人员参与社区治理,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把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营造得更优更好。
●撰文:罗丽娟周湘红
屡开先河创新制度让奋斗的人生在这里收获精彩
2018年3月7日上午,来自中山的3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其中,来自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的基层代表米雪梅在会上发言,为各级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发声、建言。
作为广东数千万外来工的一员,米雪梅在广东务工已经21个年头,米雪梅进过3家私人企业,期间当过女保安、车间统计、车间厂长助理、车间质量QC、跟单员、工艺技术师、现场品质主管、客服部经理等。
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米雪梅也深刻地感受到日子越来越好:在中山买了房,几年前因为中山率先在全国实施积分制,米雪梅的小孩就成功在中山入学,她对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改革深有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经济领域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中山市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996年3月,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被《中国妇女报》称为全国首家“外来女工业余学校”;
1996年6月,优秀外来员工古文平增补为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
2010年8月30日,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谢红芬从中山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户口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政策,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进城的希望。
梅花香自苦寒来——米雪梅的名字,形象地阐述了她在中山的奋斗经历。通过不断推动制度创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像米雪梅一样,在中山收获了幸福感和归属感,奋斗的人生在这里收获了生活的精彩。截至2018年上半年,有2.8万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中山,11.3万异地务工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学,839人获得入住公租房资格。
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更高水平的和美平安中山
“自从我们真正启动"网格化"治理模式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山市石岐区的康华社区是一个城中村,外来人口多,社区情况复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霞口中的“网格化”,即把整个社区分为16个网格,由社区16名工作人员担任“网格员”,负责对社情民意情况进行收集,及时介入、化解矛盾纠纷。
在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中山市作出了有益探索:首创“2+8+N”社区共享治理模式,成功入选2014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全省率先探索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制度,聘请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全国率先建立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曾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通过不断强化党政部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意识,中山市以满足群众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一改过去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大包大揽,全方位推动全民参与、多元共治,全民事、全民办、全民享。
每年的元宵佳节,来自各地的企业和单位、市民、华侨和外国友人们,就会出现在四季如春的兴中道上,开启一场传承了30多年的“慈善之旅”——中山市慈善万人行。这场由党委、政府引导,红十字会牵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公益模式,共筹集捐款超过12亿元,所募集资金参与了医院、学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个重点公益项目的建设,为数以万计突陷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曾拿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中国红十字会“十大公益品牌奖”、“南粤慈善奖”等荣誉。
博爱之城,谱写大义;善治探索,再闯新路。
为进一步强化共建共治共享,中山正积极对标港澳、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服务标准,不断巩固提升全市优质的教育、健康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7年,中山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在“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上,中山位列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山力量
赶在2018年春节前,中山市东区的花苑社区水仙阁3栋外,赶工了60多天的电梯终于投入使用了,这让居住在这栋楼的13户人家过上了一个舒心的春节,节日走亲戚、串门,老人家再也不用受上下楼梯之苦了。
83岁的老党员林清垣,是这次加装电梯的主要倡导者、联络员之一。“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人民群众服务,我很乐意。”和这栋楼的“志愿管家”一起,林清垣也参与推动了这件好事。
花苑社区的建筑,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没有配套的物业管理。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党委深入挖掘楼栋里面的老党员、老干部资源,组建“志愿管家”队伍并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协调邻里纠纷、收集群众需求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探索出一种社区党委牵头、“志愿管家”带头、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中山近年来积极推广花苑社区等的经验做法,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架构,最大限度发动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村(居)民、外来人员参与社区自治,实行大家的事大家办,构建新时代的“熟人社会”,打造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成社会治理示范市,为全省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贡献中山力量。
新闻推荐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中国银行扎根广东省中山市,成立中国银行中山支行;1988年,中山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同年中国银行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