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区域融合和国际合作水平 中山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南方日报 2018-12-26 06:51

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叶志文摄

位于中山市三乡镇的温泉宾馆,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的宾馆。叶志文摄

“你们不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成功,我信。谁担心,就请你们来看,请你们来中山投资。”1980年12月28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在中山市三乡镇建成开业当天,投资人霍英东对海内外客商说了这样一番话。

中山温泉宾馆正式开张,可以说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对外,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接待环境,迅速为三乡镇和中山市带来了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对内,它吸引了大批群众、旅客前来参观,让更多人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意义。

不仅仅有温泉宾馆,自1978年以来,中山市在多个领域创下“全国首个”:小榄永宁村,率先成为全国“千万富翁乡”;长江乐园,是国内最早建成、具有现代化游乐设施的大型娱乐场所;诞生了第一个农村“万元户”黄新文,建起了全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

改革开放是中山的“根”和“魂”。站在新的起点,改革开放的步伐只会迈得更大。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担当新作为,全市上下为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努力奋斗,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贡献。

撰文:罗丽娟周湘红

开创先河

探索建设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宾馆

把时间拨回到1978年12月19日。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后的第二天,霍英东看到《澳门日报》发表了中山县翠亨村开辟旅游区的报道,由此开启了他长达数月的珠三角考察之行。调研过后,霍英东决定把他的首个投资地选在孙中山的故乡,这才有了当时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的诞生。

在没有先例、无法借鉴的条件下,找到一种既符合实际、又有开创思维的合作路径,对合作双方来说可谓挖空心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怎么确定合作方式呢?当时也讨论了很久。”中山温泉宾馆原顾问吴励民回忆:“合资行不通,因为中山没有出钱;独资也行不通,因为当时政策不允许。后来霍英东提出了"合作"这个办法,宾馆确定为中外合作,中山不出钱,但占有产权。”

事实证明,中山温泉宾馆是充分迎合了市场需求的,宾馆仅开业一个季度,就显示出惊人的活力:入住人数达1万多人次,到此旅游的港澳同胞、华侨约15万人次,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万元,纯利润约14万元。作为当时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它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开创性地探索了新的运营和管理模式,更在于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窗口。

从1978年开始,中山启动受理港澳商人来料加工装配登记业务,中山纸箱厂成为中山首家接受“三来一补”的企业。

如今,中山与港澳的合作已走向纵深。今年3月29日下午,香港政府代表团赴中山考察,前往深中通道西登陆点、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翠亨新区规划馆。这三个地点,实际上也代表了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中山+香港”所打开的协同发展空间:更为便捷的交通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合作、更为高效的资源配置。

可以预见的是,在香港、澳门与中山联合的推动下,在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将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

协同发展

主动承接高端资源要素溢出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40年来,中山与香港、澳门的合作从“招商引资”迈向“招才引智”,近年更是动作频繁:

2016年,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与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合作的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同年,香港理工大学与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7月,粤港澳合作论坛在中山举办。此后,多家香港科技机构和企业到中山考察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

2018年3月,中山市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创新中心”项目签约;中山市商务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签署《中山香港联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协议》。

趁势而上,中山与澳门的合作也在加快,尤其是在健康产业方面,两地还提出共同打造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的目标。

2017年7月,中山和澳门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要支持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平台建设,并提出打造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首个大健康医药项目设想。

2018年1月10日,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中山与澳门特区签署《关于共同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合作框架协议》。

今年年初,中山党政代表团前往香港考察交流时提出,中山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积极拥抱大湾区时代、拥抱大城市、拥抱高科技,主动承接港澳高端资源要素溢出,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共享机制,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依托香港科技大学中山联合创新中心、《中山香港联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协议》等新窗口,中山可充分运用香港方面在科技研究、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融合、商贸平台推广、科技创新和青年创业等方面打开合作空间,打造为集聚高端资源的大湾区创新高地。

深度融合

携手港澳再谱产业合作新篇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崛起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据统计,中山全市有各类市场主体35万多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04家。民营经济体占比达96.3%,民间投资占比近70%。数据显示,当前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600家企业在中山投资经营。这其中,也有港资的贡献。

产业优势为进一步开放合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山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产业集群;也涌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灯饰光源、红木家具、游艺设备、五金锁具、燃器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区位优势为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地带,中山邻近港澳广深,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5座机场和4个深水港;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已接入国家高铁网,可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公路交通进入高快速路网时代,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山有港资企业2046家,涵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信息、金融、房地产、科研等。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战略通道加快建设,以及高速、高铁、城际轨道、快线、港口等集结成网,将有力地推动中山和香港两地在人才、科技、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方面的自由、便捷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中山,正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区域融合、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新闻推荐

中山为万名异地务工人员 送上春节返乡车票或购票津贴

新华社广州12月25日电25日9时30分,含“百万红包助万名外来工返乡”“中山百家民营企业公益行”“"博爱中山·情系昭通"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