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方可成功 中山市以“五个全”系统治理1041条河涌

中山日报 2018-12-26 03:36

岐江河的整治,是中山市内河涌整治的一个缩影。守卫母亲河,任重而道远,需要你我共同参与。资料图片 缪晓剑 摄“河长制”是一种高效的治水模式。资料图片 夏升权 摄中山市在河涌岸边种植不同的植物带,充分发挥植物带的生态净化功能。资料图片中山市古称香山,位于河涌众多的水网地带,河网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发达。中山人民与水打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特有的水文化。在河涌游泳、在河边洗菜、在河里挑水……人们的生活与水密不可分。水上飘色、端午赛龙舟、五人飞艇……与水有关的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存在于民间。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静静流淌的河涌悄悄起了变化。60年代还可以饮用的河水,到80、90年代已渐渐地成了污水、臭水,河涌生活垃圾四处漂浮……

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在向广东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时,尖锐地指出中山市存在的问题:中山市在管网建设中盲目乐观,放松工作要求,2017年仅建了96公里,不到全省当年建设总长的2%,截至督察时仍有1/3的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长期低于90毫克/升,全市河涌近半水质为劣V类。

本版撰文:方嘉雯陈秋根

纳污数十年河涌“积劳成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山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涌,入河污染物严重超过河涌水环境纳污容量,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造成河涌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主要存在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配套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系统未建立,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

◆村级污水收集难度大。村级排水系统不完善,大量污水直排河涌。同时,因排污口多且零散,排水不成系统,难以通过大规模征拆来建设常规截污管网收集污水。

◆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向河涌及市政管网直排不达标工业污废水,造成水体污染。

◆部分河涌岸线脏乱差。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河涌沿线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及乱倾倒现象,周边环境恶劣。

◆河涌淤积。一些河涌常年累月运行,两岸居民乱倒垃圾,造成淤积,涌岸崩塌,加上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整治,年久失修,断面缩小,水流不畅,两岸杂草丛生,使河涌的功能逐渐退化。

◆调度不畅。联围中心河涌和跨镇区河涌的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保护难以统一实施,致使河涌流态混乱,污水在内河横流,使局部区域污染蔓延到整个河网。

以“五个全”对河涌开启全流域综合治理

近年来,中山市采取清淤疏浚、引进源头活水、加强执法巡查等多项综合措施治理河涌黑臭水体,但河涌水体黑臭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主要原因是这些措施不能改变流入河涌的污染物总量,只能改变其浓度,治标不治本。

在过去几十年,全国各地已尝试了多种治水模式,却仍无法有效解决河涌污染问题。“九龙治水、群龙无首”是我国普遍存在的治水困境。

近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河长制”应运而生,经过江浙等地的实践证明,“河长制”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治水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全国百万河长上岗,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

“河长制”是一种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涌污染治理,最终目标是改善河涌水环境,其核心是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协同治理、强化追责。“河长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设立了各条河涌的责任主体,最大程度地整合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资源,提高了法规制度的执行效率,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合力”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自上而下形成了政府牵头、各部门行动、全民参与的治水生态链,有效解决了“各自为政、重复投入、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等治水问题。要解决中山市河涌治理难见效的严峻现状,关键在于解决内因,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有效治理河涌水环境的根本途径。

2017年9月,中山市印发《中山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对全市1041条河涌开启全流域综合治理。中山市已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实行双总河长制,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总河长,市长担任副总河长。目前中山全市16条外江、15条主干内河、1026条支河已分别落实12位市级河长、242位镇级河长、302位村级河长。截至11月20日,镇、村两级河长累计巡河35172次。针对发现的问题,各级河长迅速制订整治方案、开展专项行动,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全面整治全市黑臭(未达标)水体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彻底整治黑臭水体,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流域整治、全系统治理、全市域监测、全过程监督和全民共参与“五个全”系统治水理念,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分段治理的方式,解决以行政区域治理造成的治理时序不统一、治理模式不协同、治理效果不彻底等弊端,确保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预期效果。

◆全流域整治。全市分15个流域开展综合整治,目的为解决之前分段治理、以行政区域治理造成的治理模式不协同、治理效果不彻底等的弊端。

◆全系统治理。不是简单的净水稀释,而是从污染源的控制、污染物的消减、截污、清理底泥、生态恢复等11项内容开展多方面系统性治理,从横向范围到纵向系统全部治理,全面推进,确保效果。

◆全市域监测。把全市所有的排污口、重点污染源的情况及对应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所监测的断面,全部标注到各个流域,显示到一张电子地图,通过一体化监控大平台,迅速掌握全市各个水域的水体质量变化情况。

◆全民共同参与。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统筹指挥,加大投入;市环保、水务、住建等部门按职责协调推进;各镇区配合,开展辖区内污染源控制、治理、管网建设修复以及河涌两岸违章建筑清拆等工作;村居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全流域治理工作。

◆全过程监督。签订廉政责任书、确保项目推进合法合规的同时,打造廉政示范工程。

水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河涌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难以达到整治成效,必须抓住根源,控制外源污染,采取“源头控制、中间削减、末端治理”的原则,继续开展雨污分流工作,重点实施截污治污工程,按“截污、清淤、活水、生态”的办法,合理确定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解决河涌水脏、水死、水阻等问题,积极打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

■切实控制工业污染。中山市部分河涌尤其是流经城市中心的河涌遭受严重有机污染,个别河道到处充斥着生活垃圾,河涌水浮莲滋生严重,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工业和城市布局不够合理,加大了河涌水体污染的压力。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协调的决策机制,从污水排放标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明确企业污染行为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义责任,强化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源持续稳定达标排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山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仍然滞后。下一步,将通过建设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集中污水处理厂、小区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及排污口整治等工程,加强对河道两岸进入水功能区的污水的截留处理,削减进入水功能区的污染物量。

■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要利用中山市河网密布的天然优势,以联围为运行单元,统一确定联围运行水位和排水主干通道,依据地形条件,利用上游水闸引外江洁净水进入围内河涌,支流水闸补水,加快水体流动,利用“流水不腐”,提高围内内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控制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及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及城镇地表径流等。控制面源污染要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截留氮磷及污染有机物,并在河涌岸边种植不同的植物带,充分发挥植物带的生态净化功能,利用不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互补性,采取合理的间作套种,减少养分元素的流失和对水体的污染。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耕作方式,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和发展无公害农副产品。对畜禽养殖逐步进行搬迁、关停。优先扶持高效水土保持型的植被系统,,控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向河流、水库倾倒或堆置垃圾和废物,全面控制农业污染。

■完善河涌保护法规体系。进一步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和完善有关河涌保护方面的法规、办法。加强对无证取水、违章取水、超计划取水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对取水、用水、退水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用水和节水评估。

■提高群众保护河涌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水从天上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水缺乏忧患意识,造成任意的浪费、污染水源,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为此,要加大保护河涌的宣传,使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要普及水法律法规知识,强调依法治水、用水、管水,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尚。

岐江整治

守护中山的母亲河

早在宋末元初,就有文人墨客依照当时的香山地貌归结出“香山八景”,其中的一景——“石岐晚渡”至今让许多老中山念念不忘。笛声悠扬,舟楫穿梭,曾是岐江河的一大景观。

全长39公里的岐江河贯穿了中山市城区和11个镇区,平均河面宽150米,具有灌溉、调蓄洪水、排涝、纳污、城市景观及通航的功能。上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的开发,中山人的母亲河逐渐遭到了破坏,一大元凶就是工业废水,其次,是生活污水。

据《中山市志》(1979-2005)记载:上世纪70年代,废水主要来自化工、造纸、制糖等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超标排放情况严重;1981年至1982年3月,全县工业废水每月排放总量272.8万吨;1982年,全县乡镇社队企业中电镀点25个,每月排放有毒废水2012.5吨,其中,含氰化物、含六价铬、含铜排放量严重超标,有严重的甚至超标成百上千倍。此外,石岐地区生活污水每月排放总量51.94吨,直接排入岐江河,有机物污染严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硫化物和悬浮物,主要污染行业为造纸、食品、印染工业。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城市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部分污染物在岐江河内沉积,有一部分经西河口流入磨刀门水道。每年约有9000万吨污水从岐江河流入磨刀门水道。

岐江河是中山污染最严重的河道,水质混浊,悬浮物多,水面漂浮着一层油膜,枯水期水体变黑,恶臭阵阵。1988年以前,市人大、市政府对岐江河采取了清疏河床淤泥,搬迁河西办公船、餐船,集中管理沿岸小食档,禁止向河内倾倒垃圾,迁移沿江居民,引潮水单流向扩大流量冲污稀释等一系列措施,但是,1988年随着中山丝织印染厂的投产,新增向岐江河年排放超标印染废水达16万多吨,致使岐江河的污染程度不仅未能得到控制,相反仍在上升。

1996年,岐江河综合治理被列入“南粤碧水工程计划”14项工程之一,并经省批准立项(粤计资〔2000〕161号),计划总投资6.02亿元。1998年,市政府专门成立岐江河综合治理指挥部,成员单位包括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航道局、国土资源局、旅游局、海事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和水利局。全面整治全流域39公里的一河两岸,以改善水质为主,规划1.6米(珠基)最高的调蓄运行水位,提高排涝标准,使城区和周边农田不再受浸,并有效改善岐江河水环境,实现防洪、排涝、改善水质、一河两岸景观、通航以及东、西河水闸改造等五方面有机结合。

岐江河综合治理完成东明桥至南外环路桥两岸(含栏杆、路灯)岸墙施工、两岸岸墙22公里(相应河道长度11公里)、板芙庙滘水闸至西河村砖厂堤段岸墙20公里(相应河道长度10公里,节制闸7个)、绿化63130平方米,疏浚河道30公里,建设道路及下水道长1550米,在沿河两岸建设了岐江公园、蓝波湾公园、民营科技园公园、长堤绿化带、滨水公园等公园或绿化带。同时,为了蓄水灌溉和挡潮,在岐江河东河口建成了东河水利枢纽,西河口建成了西河水闸,其中200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东河水利枢纽水闸设计过闸流量为1020立方米/秒,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273立方米/秒;201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西河水闸设计过闸流量为1075立方米/秒。2008年开始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了凫洲河整治,通过清淤疏浚等整治,从顺德均安镇的凫洲闸引活水入凫洲河,并由凫洲河流入岐江河,为岐江河补充活水。

岐江河的整治,是中山市内河涌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十多年以来,中山市大大小小的河涌都经过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整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2009年,中山市共投入内河综合整治资金11.8亿元(其中岐江河综合治理投入1.1亿元),整治主要河涌500多条共1500余公里,清理水浮莲及水面垃圾约30万吨,清拆违章建筑5000多间,堤岸绿化30万平方米。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目前岐江河城区段水黑水臭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河污染是连续40年经济高速发展累积叠加造成的,治污工作若想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据了解,周边地市投入巨资开展水环境整治,但成效还不尽人意。发达国家治污水都是耗时十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因此大力开展河涌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攻坚战、持久战,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久久为功,方可成功。

保护水体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你我的参与,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为建设共同的美丽家园而努力。

新闻推荐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中山立足大湾区谋而后动,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按下快车键 连通大湾区

中山充分发挥在区位、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为去年7月在中山举行的“粤港澳合作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