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中山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谱写新篇章

中山日报 2018-12-26 03:36

一年一度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展示会。中山本地自产的生鲜肉类农产品很受市民欢迎。休闲农场里挂满了累累果实,游客在里面摘果游玩流连忘返。农技人员在查看晚稻成熟情况。漫步在初冬时节的乡村农道上,您一定会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中山各镇区热火朝天推进中: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各村各户,一户户整洁的农家小院散落在绿树掩映的秀美村庄里,一座座特色种植基地里挂满了各种成熟果实,一个个休闲农场里瓜果飘香、游客盈门……中山农村到处都有这样绚丽多彩的丰收画卷。

仓廪实则百业兴。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2018年以来,中山市农业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图黄标赖有生黄颖锋

岁末回眸

1农业产业加速提质增效

2018年,中山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2016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79万亩,2017年度4.91万亩任务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推荐认定益农信息社62个,占全市行政村的41%,完成省下达覆盖全市行政村40%的年度目标任务;3家“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通过专家验收,扶持发展1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市场流通商务发展项目,引导中山盛道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网络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营销;千亩水果良种示范基地已完成镇级验收,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做强做优。

全年引入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78个,示范推广新品种47个,示范推广应用新技术21项,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配送服务,培育各类作物品种30多万亩;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8人,举办农民培训班16期,培训2000多人次;聘请第四批农业科技特派员20名,满足农业企业、农户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今年全市春、秋两季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均达到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70%以上。全市产地检疫牲畜18.8万头、家禽508.1万羽,屠宰检疫生猪256.4万头、牛羊10.2万头、家禽214.9万羽;全力以赴做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把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关,出动排查人员1.01万人次,排查生猪场点1.67万个次,到目前为止,中山市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市农检所检测资质项目从227个扩至了482个,获评具备承担广东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能力检测机构,是全省具备该项能力的4家市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中的其中1家。与此同时,全市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11家农业企业参与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让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二维码获取农产品信息。1-11月,全市农检机构共监测蔬菜样品98254个、畜禽产品195470个,合格率分别为99.9%和100%,省级各项抽检、抽查合格率100%。

市农业局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全市实现化肥减量增效面积15000亩;设立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小区60个,建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示范区5300亩,实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试验示范,示范及推广面积超21万亩次,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73.48%,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为48.2%;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国控点实施方案,布设45个国控点进行点位信息采集;开展农用地详查工作,采集样品516个,完成率达90%;开展土壤修复田间试验示范,建立试验小区33个;组织开展岐江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近岸海域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黑丑水体污染整治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改等行动,全市共关闭非法畜禽养殖场(户)868个,减少生猪存栏8.6万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2%,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8.8%,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0%。

2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

中山市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拓展。目前全市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查漏补缺、纠纷调解、突破难点、成果巩固、档案整理、数据建库等确权扫尾工作,全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77029户,颁证率95.2%,确权成果完成市级验收,汇交数据通过农业农村部初检,档案资料实行数字化归档,成果符合有关要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完成清产核资的村级核算单位(含村办企业)340个,组级核算单位(含组办企业)2437个,核实集体资产总额412.8亿元;全市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社区)238个,已有223个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93.7%,确认股东94.15万人;积极探索股权继承和流转,办理股权继承5783人次。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中山市出台《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和《中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方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全面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把民众镇新平村、南朗镇翠亨村、黄圃镇三社社区、坦洲镇新前进村、板芙镇禾尾村、小榄镇永宁社区作为2018年新农村市级示范村(特色精品村)创建对象,下拨建设资金6000万元;目前已确定第二批24个美丽宜居村(镇级示范村)创建对象。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山市对广东肇庆和潮州市实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瞄准贫困家庭收入、住房安全、子女教育、基本医疗、饮用水、通电、电视和网络等8个方面,强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筹集帮扶资金8.47亿元。实施特色产业项目590个,受益贫困户9530户;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3286多人次,帮助解决贫困户实际转移就业、就近就业、自主创业8565人;累计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279个,完成住房改造2326户;预计实现脱贫16995人,脱贫率94%。

另外,中山市对口帮扶云南昭通市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也全面提速。目前中山市累计筹集援助资金3.83亿,25个镇区组成4个组团全覆盖对口帮扶昭通大关、盐津、绥江和永善4个县,结对深度贫困乡镇12个、深度贫困村25条;开展“万企帮万村”和村村结对活动,全覆盖结对深度贫困村182条;发动完美(中国)有限公司、阜沙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及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募集社会帮扶资金1.11亿元;引导到昭通投资企业8个,实施产业合作项目12个,投资4.61亿元;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93期,培训17000多人次,帮助贫困户劳务就业5510人,实现劳务收入5300多万元。

描绘蓝图

1推进农业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中山市农业局班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山市农业产业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标准不高。虽然中山市土地流转率超90%,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45万亩,达到一定规模的园区有30多个,但总体园区建设标准不高,原因是农业用地空间布局比较分散,很难能形成大面积连片经营,而且农用地范围不明确,影响了企业入驻投资的积极性和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效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5个,但总体难以适应消费升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影响产业发展,同时,中山农村农民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谁来种地”问题愈发突出。为此,中山市农业局计划在2019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一是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措施,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中山将强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现基层骨干农技人员轮训一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2017年度4.91万亩建设任务。与此同时,依托花木产业研发中心提升西北部、东北部和古神公路百里绿色园艺长廊片区,打造集科研、生产、交易、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花木之都”;做大特色小水果产业,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水果品牌;发展绿色蔬菜,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蔬菜生产企业。

二是推动中山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谋划和加快创建花卉苗木和水产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园区强农的产业兴旺新格局;创建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联合机制;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镇);加快建设农业公园、农业综合体和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地初加工,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

三是大力提升农业产品质量。中山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省农业名牌产品、“十大名牌”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申报和复审,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和规范监管,提升农业品牌公信力、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探索建立健全生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法严惩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规和犯罪行为;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屠宰环节各项监管措施,加强屠宰企业监督管理;继续配合推进全市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工作,推进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

2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中山市农村环境卫生短板仍较突出,污水乱排和垃圾乱扔依旧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亟待解决的“顽疾”,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地难问题也很明显,有些部门没有结合农村集体用地等实际,照搬照套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和标准,造成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等环节相互“卡位”,影响建设项目落地,阻碍整体工作推进。为此,中山市农业局将采取措施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中山市将借鉴浙江省等先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部署,加快实施《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深入推进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推进第一批第二批12个特色精品村和48个生态宜居村创建,加快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中山市将积极发挥市乡村振兴办职能,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公路、通讯网络、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实施乡村善治示范引领工程,选派一批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干部担任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深入开展“四好村”创建。

中山市将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推进从确权到人转变为确权到户;完善、细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做好集体经济组织的登记工作,理顺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修改、补发、换发等工作,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加强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和劳务输出合作,强化技能培训,落实就业政策,鼓励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各类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推动1+5组团式结对帮扶模式,以优惠政策引导一批企业投资昭通,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探索“0+3”“2+1”“2.5+0.5”等模式开展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加大动员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活动,推动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振兴是农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的全面振兴,中山市农业局将率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干部职工,推进中山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不仅有更多的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闻推荐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中山立足大湾区谋而后动,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按下快车键 连通大湾区

中山充分发挥在区位、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为去年7月在中山举行的“粤港澳合作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