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社科联与中山出版举办社科普及阅读活动 透过丹青观历史 鉴赏墨妙品文化
此次讲座是社科普及阅读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自9月以来,主办方已成功举办四场主题文化活动,使专家学者与市民读者面对面交流,不仅谈论本土文学及国内外文艺作品,关注热门社会现象和话题,聚焦现代人的生活,还为市民呈现精美的文学书画作品及赏析,引导大众提升审美能力,增加对“美”的感知与体会,在营造良好社科阅读氛围的同时,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内涵。
《韩熙载夜宴图》的奢靡与抽离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是古代工笔重彩的高水平代表,是一幅“有故事”的绘画,它以手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官宦韩熙载家一次开宴行乐的全过程,整幅画上有四十六个方印,题、跋不计其数。
吴丽莉重点评价了年根尧的跋“千古无两,大是其事”,她认为这是最点题的八个字。韩熙载本是后梁的进士,因政治迫害逃到南唐。虽然继续身居高位,但韩熙载的举止荒唐怪诞,夜夜笙歌、韵事不断,宴会极尽奢靡。作为士大夫,他的行为与强调名誉气节的主流思想相悖,故称为“千古无两”。夜宴之奢靡浮华轰动全国,皇帝李煜想一知究竟便派顾闳中等画师把夜宴盛况画下来,足以体现“大是其事”。
吴丽莉介绍,画卷应从右往左看,画中的屏风将画面分成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中韩熙载高冠长髯坐在榻上,与众宾客欣赏琵琶女弹奏;第二部分,韩熙载换上宽松的居家服打着羯鼓,为宠爱的歌伎助兴,歌伎翩翩起舞,姿态飘逸;第三部分是宴间小憩,韩熙载在侍女服侍下与众女子榻上交谈,但他怅然若失;后两个场景是管乐合奏和送别宾客。
吴丽莉指出,韩熙载以淡漠、冷静的状态游离于犬马声色中,漫不经心又若有所思,忧心忡忡。长画卷的描绘,仿佛是奢靡生活的无限循环,也是狂欢中的孤独抽离的无限放大。国运衰落,官场上充斥着猜忌、陷害、谋杀,韩熙载以穷途末路式的放纵伪装自己,以颓废反抗岌岌可危的统治。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与隐忧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部反映北宋首都东京繁华景象的大型民俗画,由宋徽宗题名。吴丽莉谈到,《清明上河图》是市肆风俗画的源头,并将市肆风俗画不断地推向高潮,覆盖艺术、政治、文化、经济民俗各领域。
吴丽莉提出,题目中的“清明”有三种理解:“清明时节”、“清明坊市”和“清明盛世”。很多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居民清明节赶集、购物、踏青等活动,宋徽宗画中题诗云:“水在上河春”,另外画中插满柳枝的轿子和祭品与史书记载的北宋清明节特征相符;但有人认为,画中的服饰、饮食体现着夏秋之交的特征,画中多处出现写着“香饮子”、“新酒”的饮料铺,宋朝人夏天爱喝“饮子”,“新酒”则是秋天才有的,因此“清明”可能指地点“清明坊”;还有人认为“清明”是描绘“太平盛世”,宋徽宗时期朝廷好鼓吹“歌舞升平”,为了仕途平坦,官员大肆歌颂政治清明,因此有“清明盛世”之说。
结合图画细节,吴丽莉分析《清明上河图》不光是描绘百姓生活和民间风俗,在繁荣背后隐藏了令人心悸的隐忧。例如张择端描绘了两辆运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文人书籍的板车,将书籍送往城外焚烧,这是新旧两党相争的结果;北宋城内,每个坊设有一座望火楼,派军队驻守,但画中的望火楼空无一人,甚至望火楼下的兵营改成了饭馆;在衙门里,晌午时分长官还未出门,吏卒也昏昏欲睡,这是北宋官僚队伍冗官、效率低下的真实缩影,看似微小,实则反映了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吴丽莉点明了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动机,他想通过画作让宋徽宗看到社会顽疾,提醒皇帝振国兴邦,但却事与愿违,于国家无济。
《富春山居图》的焚毁与合璧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以浙江富春江为灵感,用墨淡雅,山水相间疏密得当,墨色笔法运用丰富。吴丽莉介绍了黄公望的特殊处境,元代统治者把民众划分四类: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他仕途坎坷,经历官场大劫后不再问政,过着放浪形骸、游走江湖的生活,对山川美景极富兴趣,用了七年时间完成《富春山居图》。
吴丽莉讲解,《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临摹自然风光,更是画家精神的追求与流露,是人生态度的诠释和人生追求的表达。作品描绘了秀丽山水,把四季变换、生机与萧条、新嫩与苍老的交替体现得淋漓尽致,暮年的黄公望把亡国之殇、饱受排挤等痛苦在山水中释然。
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曲折命运,吴丽莉说,此画遭遇巧取豪夺,后辗转于多位收藏家手中,清朝的吴洪裕尤爱此画,临终之前欲把《富春山居图》“焚以为殉”,其侄子吴静庵救画于危及之中,但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最著名的收藏家乾隆,他曾混淆真品《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赝品《山居图》,但无论作品真伪都抵挡不住他对此画的珍爱,在留白处题下密密麻麻的诗和随感,显现画作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削减了画面的美感。
吴丽莉介绍道,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举行,分隔三百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相逢,合璧展出。
讲座尾声,市社科联主席胡波发言,他说今晚的讲座透过丹青讲解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还有社会民俗、绘画技法与收藏的问题。市社科联致力于为广大市民进行知识普及,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丰富精神内涵,在忙碌中保留“闲情逸致”,做到优雅地安静地思考问题。胡波指出,现在人倾向看图,但缺乏对图的产生传播以及对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希望更多人重视人文科学,从细微中感受深厚的中国文化。
文见习生王欣琳本报记者冷启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廉捷)12月23日,由广东书法院、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问道——周红钊书法展”在中山美术馆开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