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模糊背影 半小时揪出嫌犯中山“智慧公安”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摘要]中山“智慧公安”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交警支队智慧交通指挥大厅。
古镇分局高空鹰眼。
在西区发生的一起飞车抢夺案件中,现场监控只能看到两名嫌疑人身着黑色上衣的背影,仅凭这一模糊特征,民警通过智能系统“顺藤摸瓜”,将附近一段时间穿黑色上衣的人都找出来。人工分析比对找出正面照,系统再进行智能分析,从数据库掌握的所有清晰人脸中将嫌疑人找出并确认身份,整个过程还不到半小时,这只是“智慧公安”视频应用。
近日,这一屡建奇功的“智慧公安”项目又捧回一个全国性的大奖———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南都记者了解到,通过近两年的智慧公安建设,中山新型智慧警务模式初步成形,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中山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在“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上,中山位列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新型智慧警务模式初步成形
仅凭一张19年前的模糊照片,就能轻松侦破沉压19年之久的命案;通过“神器”平均每三天就能抓获一名全国在逃人员……这些守护中山平安的神奇“黑科技”,只是中山“智慧公安”项目众多应用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据了解,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新一代的智能视频系统、人工智能AR系统、还有大数据系统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基础下,2016年底,中山市公安局结合中山社会治安特点和公安工作实际,提出并实施了“智慧公安”建设思路。
去年中山市公安局在客观分析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智慧公安”建设战略。制定了《中山智慧公安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17-2019年)》,搭建了“一中心、五平台”的总体框架,即警务云大数据中心和智情预警平台、智感防控平台、智侦合成平台、智服惠民平台、智管强警平台;提出了五智五精的整体建设目标,即通过建设智情预警,实现精密防控;通过建设智感防控,实现精密防范;通过建设智侦合成,实现精准打击;通过建设智服惠民,实现精心服务;通过建设智管强警,实现精细管理。
中山市公安局表示,通过近两年的智慧公安建设,中山新型智慧警务模式初步成形,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中山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在“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上,中山位列全国第五、广东第一。近日“智慧公安”项目再次捧回一个全国性的大奖———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6.33%,破案同比上升1.98%;依托智能视频技术,成功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68人,其中在逃人员391人,破获案件682起;全面推广摩托车智能防控系统,安装射频感应点3025个、免费安装摩托车电子标签16万余个。2017年全市盗窃摩托车案件同比下降41.9%,今年以来同比下降15.2%。今年6月4日,李春生副省长到中山市公安局调研时,对中山智慧公安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发挥智慧公安的支撑引领作用,给全省提供“中山样板”。
“智慧公安”建设成效明显
据了解,目前“智慧公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其中警务云项目计算和存储能力较之前分别上升8倍和30倍以上,满足支撑所有“智慧公安”新建应用和各警种专业应用的硬件需求,目前全局大部分应用都已迁移上云;大数据应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共汇聚各类数据843类、130亿条,较之前上升5倍以上,并依托该平台研发了“一车一档”、“可视化关系推演”、“数据魔方”等研判应用,有效支撑了基层实战需求。
全国全省试点项目方面,移动警务成功申报公安部移动警务应用创新试点,率先全省完成新一代移动警务系统建设,部署各类应用39个,其中本地应用18个,累计使用317.3万次,指尖警务模式初步形成;智慧新管控成功纳入省厅智慧新警务试点,研发“重点区域预警”等研判模型,实现对重点区域进出实时预警,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此外,中山市公安局还与北京大学、高德、阿里、华为等高校和名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了“警校、警企”合作共建的发展新路。其中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合作,率先全国建立区域性污水验毒监测体系,解决了一直以来毒情难以监测的问题,中山市污水验毒工作还获得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报道。
在便民服务措施方面,全面推广24小时自助办证服务,建成自助办证厅26个、安装自助办证机110台,日均办理业务4100余起;研发建设“平安中山”便民服务APP平台,涵盖一键挪车、交管预约等43个服务功能模块;推进民生服务互联网应用融合互联,实现微信公众号、便民APP、粤省事、网上办事大厅等网上窗口服务共享和业务协同,基本实现公安审批服务“一次办”、“网上办”、“自助办”。同时,推行出入境办证“只跑一次”制度,车驾管“网上办”、“自助办”、“社会办”等一系列便民举措,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智慧交通助力道路畅通
为缓解交通拥堵,中山建设了“互联网+”智慧交通,是智慧公安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一个计算中心、一个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和三大应用系统,汇聚了公安视频卡口、电子警察、视频监控和高德地图、阿里云等八大类数据。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正在调整优化。
随着智慧交通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山市将逐步实现行车停车导航、拥堵实时发布、交通事故一键报警、红绿灯信号智能管控等服务功能,打造覆盖全市及动态静态交通诱导和交通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智慧交通立体出行服务体系,积极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去年交警部门对城区36组重要道路、37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系统实施了调整优化。在17个路口实施了交通信号人工智能管控、试点信号灯防溢出控制、推广了绿波控制自适应调整和油料检测分析功能。主城区135个主要路段路口通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近期交警部门又对多个路口进行了调优,特别是在兴业街、东明桥兰桂路片区等多个路段进行了拥堵治理,且成效明显。根据高德地图第三方测评数据,2016年中山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平均车速为25.15公里每小时,拥堵指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三;通过一年的努力,2017年平均车速为28.29公里每小时,排名全国第六十三;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平均车速为29.89公里每小时,其中主城区各路段平均车速为36.39公里每小时,排名全国第八十。充分地说明智慧交通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刘贤沛
通讯员姚舞云刘家良宋宏德
摄影:杜建平马国泉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4日,市工商联召开党组会部署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的相关工作。会议邀请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