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建起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网络 全市已设53个站点
12月18日上午,广东南通空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空调”)与中山市技师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这是全市第53个站点。
“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是中山市技师学院在企业设立的校企合作平台,是中山职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的新方式,由企业、市技师学院和当地人社部门三方共同组建挂牌,面向企业提供的一系列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自2015年1月成立第一个服务站以来,在全市已扩展至53个,通过下移“身段”,从教学的用人单位作为切入口重新组合职教生态,提升企业技能人才水平,助推企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技能人才服务站开进企业
南通空调的名字对中山市民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不少人却每天都在使用着他们的产品。大涌红博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兴中广场这些知名的大型地标建筑内部的中央空调工程,都是由南通空调所设计安装。南通空调总经理周雄健介绍,公司以大型工装空调服务为主,成立至今20多年服务市内外超过千名客户。
“工程量大,从设计、安装到维护涉及的不同技术类型又非常多。”南通空调总工程师刁大贤透露,包括各个服务网点技术人员在内,公司现有员工超过400名,不过部分一线技工虽然经验丰富却缺乏系统理论,而平时紧张的生产工作又不允许大量员工脱产培训。“我们需要一种长期、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通过设立技能人才服务站,希望能够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共同塑造企业文化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实核心还是企业如何实现人才升级,如何解决培养人、留住人的问题。”刁大贤说。
实际上,南通空调和中山市技师学院的合作已经超过十年,企业每年都会提供实习、见习机会给30—50名制冷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双方还共同建设了一个制冷实训室。南通空调员工阿强正是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南通空调五年多,现在已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之一,负责单一品牌的业务。
据了解,以往的校企合作,多是学校到企业开展培训、派学生到一线实习再输送技能人才,或是企业让员工回校园进修,这些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却无法长久解决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对于不少中小企而言,比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更紧缺的是技能人才。”中山市石岐区人社分局副局长林玉华称,在中小企业普工占了绝大多数,人员流动快、技能提升慢。
从需求出发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作为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目前,市技师学院已与全市53家企业合作挂牌成立了服务站,形成了一个覆盖中山多个镇区和产业的技能人才服务网络。中山市技师学院培训中心主任高迅介绍,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是由企业、市技师学院和企业所在镇区人社部门三方共同组建,面向企业提供一系列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市技师学院计划通过这些设立在各个企业内的站点,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技能人才政策和技术咨询、开展人才调研、职业技能鉴定、参与技术改造等8项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服务站就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把学校的专业技术直接带到企业,给他们提供前沿的技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技能人才输送等。”高迅认为,在服务站运作中,学校和老师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培训与技改,掌握一线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进而把这些经验带回课堂,推动职教贴近企业生产,接轨实际需求。
随着创新驱动的深入开展,及中山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山多所职业院校、高校都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深入专业镇的方式,从各个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出发,以该校优势专业携手专业镇共建产业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2015年底,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成立,主要工作是推进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共同承担项目研发、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及利益分配等。成立近3年,该研究院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40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近亿元的新增产值。伍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12月18日电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两支内陆考察队的37名队员18日正式出征南极腹地。喝完一碗“壮行酒”,“37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