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长者乐观抗击肿瘤26年 “子孙孝顺保我一命”
文/记者范展颢通讯员林茹珠图/记者徐璇
子孙孝顺发现异样
时间上溯到26年前的1992年,60岁出头的陈汗被发现患有喉部恶性肿瘤,全靠子孙的关心。
陈汗是三乡镇鸦岗村的普通农民,养大4个子女,家里操持着12亩地。1992年,平时身体不错的陈汗突然“喉咙痛”。送他到石岐一检查,很快发现陈汗的声带旁边长了恶性肿瘤,名叫“声门型喉癌”。赶紧做手术,陈汗的肿瘤、喉部、声带、周边淋巴被全部切得干干净净。
如今,陈汗遇到陌生人都会称赞儿孙孝顺,保住他性命。他告诉记者:“前几年,连孙子都生娃了,我现在享着"四世同堂"的福气,很满足了。”
康复闯过两道难关,从不去想“怎么办”
喉部肿瘤被切除,接下来的康复,陈汗要面临两道难关。
首先,声带被切除,换言之说话再也不能依靠这个不起眼、作用又非常大的小小器官。儿女给陈汗满来一套如同手电筒大小的“电子喉”。陈汗的小儿子回忆说:“第一套"电子喉",我很记得卖1800元。这么多年,老爸用坏了几套机器,现在最先进的"电子喉"卖3000多元。”
这个难关是怎样闯过的?陈汗拿着“手电筒”,顶住颈部,跟着医生重新学习说话。缺了声带,肺部呼出的气流依然能在颈部发生振动;再通过“电子喉”喇叭放大,把话语播放给旁人收听。语言难关,陈汗花了一两年重新闯过去了。
如今,陈汗的话语可能让陌生人听得费劲,但家人、亲友和同村乡民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第二道关口难度更大,名叫“呼吸关”。
陈汗的喉部被全部切除,换言之,从鼻腔到喉部的气管上部也失去作用,让这位长者无法用鼻子呼吸。
怎么办?医生在陈汗的颈部“造瘘”,也就是开了一个口子,连通气管下部和支气管,直达肺部。往后,陈汗只能依靠这个口子用于呼吸。
陈汗的小儿子回忆说:“4个子女都住在三乡镇内。当年,几个人经过商量,决定让我跟老爸同住,26年来,其他3人一有空就回老家看老爸。不敢说咱们有多孝顺,但老爸既然生了病,做子女的一定要多担待一下。”
陈汗的小儿子告诉记者:“平时,老爸非常注意颈部口子的清洁。每天,我也会检查几次,用棉签、凡士林做好口子的清洁,保持口子湿润不开裂。”
这些年,陈汗的小儿子养成了一种本能性的习惯。他的房间就住在老人隔壁,一旦陈汗有任何异样,只要发出轻微的声音,小儿子就会鱼跃起床,奔去隔壁看清究竟。
康复后,
该干嘛继续干嘛
90岁的陈汗,这26年来每半年回医院专科体检一次。除了血压偏低,其他指标尚算正常。
谈起养生之道,陈汗摆摆手说:“我没什么文化,不懂养生,只不过该干嘛就干嘛去。”
每晚8点,陈汗准时回房间休息;清晨5点30分起床,料理一番,到了7点准时出发去镇中心的酒楼喝早茶,那里有一批相识多年的茶友。
陈汗告诉记者:“我骑三轮车去喝茶,每天都去,儿子经常陪我过去。来回10公里,也是一种体育锻炼。”
21年前,陈家推倒了宅基地的老房子,准备建一栋3层新楼。小儿子打算在1楼建2个卧室,与老爸同住。然而,陈汗却不答应,他说:“别人建新楼,卧室是在2楼和3楼的,我不是病人,不想搞特殊。”
最终,陈汗住在2楼。为此,小儿子建了一道坡道平缓、很占地方的楼梯。他告诉记者:“老爸年纪越来越大,做儿子的一定要把许多事情考虑妥当。”
新闻推荐
迈雷特公司团队。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简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网信办和中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