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培养需要更多理解与鼓励
□温国科
10日上午,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中德培训基地”)内,中山一职2017级模具专业中德实验班学员正在一楼机械综合实训区上课。17岁的刘俊阳,站在一台靠近走廊的铣床面前埋头观察。12月6日,同样的课室里、同样的位置上,刘俊阳身后站着到访中山的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当时,总统拿起刘俊阳组装的工件,面露微笑说“你做的这个工件有技术含量”。(12月11日《中山日报》)
一国元首访问考察,不选择参观大学高校,而到职业技能培训实训车间“转悠”,与技工学员聊天,并对感兴趣的作品不忘称赞几句,这在国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恰恰折射出德国重视技术、精于制造的民族本色和发展理念。
众所周知,德国以拥有先进精湛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生产的保时捷、宝马、机械、工具,均能达到行业一流水准,其领先世界的制造业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投入,以及全社会对技工的理解尊重,这从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的一句话“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可以看出。也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一流技工资源,德国的先进科研成果才能由“概念”转化为“产品”,形成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
对此,中山当是有着清醒认识,因而才会有2017年9月,正式开展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其中颇有“师夷长技”的智慧,既有想法,敢创新敢尝试,抢抓机遇学习;也有能力,通过整合资源去推动跨国职业教育合作;同时还适度把握,避免了全盘照搬,将技工人才的培养方向,紧扣自身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实际需求,充分盘活已有的7所中高职院校资源,第一年招生257人,脚踏实地的办学,对于中山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目标而言,短期来看,将着力培养一批有先进国际经验的年轻技工人才,可以投入到制造企业的生产中去;长期而言,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开发、储备和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就现实效果来看,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更注重实操,带有“德国风格”,例如学员每学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德培训基地,进行每天8小时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实操,还有多个工种的实操考核,这不失为提升技术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树立职业信心的良好方法。因而,实训作品能得到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的现场赞许,也是情理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一企业时曾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在新时代,我们急需改变对“技工”职业的传统认识,不要认为技术工人身处车间第一线,就不是好的职业,不能赢得社会尊重。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更应该记住古语所讲:薄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无论身处哪个职业、哪种岗位,只要能干一行、钻一行,能够抱着业精于勤的态度去干事,把职业当成事业去经营,成为行家里手,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和尊重。对于技工,我们更应该是这样去看待,给予理解和鼓励,正如新闻中,17岁的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技术操作,获得了德国总统的称赞。同样,地球另一端,极度推崇精湛技术的德国,已经开始助力中山先进制造业的技工人才培养探索之路,这是现实的写照,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新闻推荐
中山集中要素资源 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今年1月~10月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投资完成50.65亿元
■明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高端医疗技术产品。珠江时报讯(记者/李春妹摄影报道)第四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