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出台 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可获一次性80万元资助
广东邦达实业有限公司研发新型一体化减振降噪技术,目前正努力引进该领域人才。图为邦达实业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记录数据。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雷海泉通讯员李思宇)经过半年多的意见征求工作和修改,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正式发布《中山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中山继2006年出台实施《中山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后,出台的又一个针对博士后高层人才群体的管理办法。笔者了解到,该《办法》汇总和细化了近年来中山在博士后人员管理工作方面的举措。其中,《办法》明确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经费发放方式。《办法》提出,对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招收博士后人员进站或基地后,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资助。博士后人员除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外,还给予每人每年提供15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期限两年。新规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全市已建51个博士后工作平台
最近,广东邦达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达实业”)品质总监方敬丰又到广州高校“求才”,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理工类高校是他的重点拜访对象。针对公司正在研发的减振新材料和技术,公司正努力引进该领域的人才。“企业引进人才不容易,引进高层次对口人才更难。”
邦达实业成立于1988年,主要研发生产减振阻尼材料产品、密封材料、隔音材料、隔热材料、自粘防潮卷材及橡胶模压制品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和建筑行业。经过30年发展,邦达实业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格力、美的、大金、松下、东芝、三菱重工、福耀玻璃等都是其客户。
方敬丰表示,引进高端人才一直是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而随着公司拓展新产品领域和新一轮技术升级换代,这一问题被放大。近期公司正在研发新型一体化减振降噪技术,但由于缺乏该领域的高端人才而迟迟未取得重大突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新一批获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包括邦达实业在内的3家中山企业名列其中。工作站的建立为邦达实业引才提供了新平台,并已取得成效。目前,邦达实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功引进博士后人员,正在推进“空调器压缩机橡胶隔振脚垫”和“建筑隔声材料研究”等项目研发。邦达实业计划围绕工作站再引进一批减振降噪、建筑声学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高尖人才,通过研发,推动该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拓展应用。方敬丰表示,目前国内企业研发和应用该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公司一旦研发成功,有望掌握该细分领域的话语权,做行业的“隐形冠军”。
中山大桥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桥化工”)是更早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中山企业,于2006年就设立了公司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桥化工涂料化工总经理助理、企业发展中心总监傅文峰表示,工作站建设运作多年,先后引进多名行业领军人才,通过高端人才引领,攻克了工业涂料水性化等行业技术难题,并形成了一批专利。
“对于企业来说,以课题和项目引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和施展专业才华的平台,是引才的长久之道。”傅文峰表示,博士后工作平台与企业的技术和引才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精准引才提供了抓手。
博士后高端人才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中山自1999年起大力引进和培育博士后人才,“搭平台”是其中的重要抓手。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已建成51个博士后工作平台,其中包括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7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的人才聚集效应逐渐显现,据统计,先后有162名博士后进站(基地)从事研究工作,已有128名博士后出站(基地),而留在中山的有80人,占比达62.5%。
基地获批设立工作站可获50万元差额补贴
为加快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集聚,中山针对博士后工作平台出台了多项扶持举措,包括2006年出台实施的《中山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去年颁布实施的“人才新政18条”。本次出台的《办法》对此前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部分管理和扶持举措进行了修订完善。
《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博士后工作平台的管理机构和各机构职责。今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全市博士后工作综合管理和服务部门,市直各有关部门、各镇区组织人社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市人社局进行协调管理,形成市人社局统筹,市直、各镇区有关部门联动,设站(基地)单位具体落实的管理服务体系。
《办法》对优惠政策及扶持经费发放方式进行了细化。《办法》明确,对新设的工作站、基地,在招收博士后人员进站、基地后,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资助。此前已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企业和单位,经批准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可按工作站的资助标准补齐差额,差额补贴达50万元。
对于引进的博士后个人,《办法》明确,博士后人员除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外,还可获每人每年15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期限两年,其中研发经费5.4万元、生活补贴9.6万元,按每人每月8000元标准发放。博士后人员入站时,可获得与入站时间相同期限的《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证》,享受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除市政府特殊津贴和购房补助外的其他优惠待遇。博士后人员出站后留在中山市工作,属于新引进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可获总额不少于20万元市政府特殊津贴及购房补助;符合《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高层次人才条件并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则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层次的购房补助和市政府特殊津贴。补助和津贴按就高不就低原则执行,不重复发放。
新闻推荐
听,这里的稻田在歌唱 活用人文自然资源,中山南朗左步村打造休闲旅游型村庄
稻谷收割后,左步村村民将稻草码放在田间,从远处看是一道风景。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发亮。南方的冬季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