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打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 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两年内力争超过90%

南方日报 2018-12-07 11:46

博爱路路边的河涌水体改善后,市民在这里钓鱼休闲。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中山全面打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近日,中山市政府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拟按照“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原则,因河(湖)施策,扎实推进治理攻坚工作,集中力量打好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抓好长制久清的持久战。

通过努力,2019年3月底前,中山将全面完成黑臭水体“一河(湖)一策”编制工作。到2020年底,中山力争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

●南方日报记者黄煜升

加强污水处理

力促处理系统“提质增效”

在东升镇与西区交界的隆昌社区悦生涌附近,有一个精致的小公园。对于周边的村民来说,这里是日常休闲的好去处;而对于西区而言,却是“河长”的“试验田”。

当前,雨污分流系统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山城区,但由于位置较偏,周边道路较窄,未被市政雨污分流工程所覆盖。为此,西区投入150多万元财政资金,为隆昌社区悦生一、二组居民区,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站,并于今年初投入使用。

这个污水处理站的选址处理得十分巧妙——就埋在小公园底下,不会占用日常居民的休闲用地。浑浊的污水流入后,通过快速处理,很快就变成清水流入河涌。

经过大半年的运作,“试验田”里结出了硕果。如今,隆昌社区悦生一、二组居民区周边的河涌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河水逐渐恢复往日的清澈,越来越多的市民周末选择前往悦生村的田园风光健身径锻炼。

悦生涌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仅是中山探索黑臭水体前端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深入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山计划重点推进“控源截污”,通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举措,抓好黑臭水体长制久清的持久战。

《方案》提出,中山将大力推动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全面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及楼盘、居民小区、自建房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科学实施沿河沿湖截污管道建设。现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能力不足的,中山将加快新改扩建设施。对于隆昌社区这种近期难以覆盖的区域,中山将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处理设施。

另外,中山也将全面推进建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市政雨污水管道混错接改造。城市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区域要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通过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管道截流、调蓄等措施降低溢流频次,采取快速净化措施对合流制溢流污染进行处理后排放,逐步降低雨季污染物入河湖量。

大力治理内源

整治水体及其岸线垃圾

最近,民众镇正涌堤段成为许多游客来民众的新“打卡”地点。从民众镇内绿道一路骑行至这里,可以直览宽阔江面,感受岭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这里曾是民众镇相当出名的海鲜餐饮食街。连环停靠的船舶,以及不断扩张的水上构筑物,不但影响河道行洪,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河涌污染问题,已经与当前的河道管理保护和水乡群众不断提高的河涌环境要求相违背。

民众镇内海岸线达46公里,内河139条,治水工作任重道远。为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攻坚战,该镇提出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城镇和农村、水域和陆地,系统推进河涌治理与保护。

数个月前,在镇村两级河长和相关经营户的共同参与、配合下,正涌堤段沿线的3500多平方米水上建筑物、构筑物和15艘长期停靠的船舶已逐步拆除、清退,正涌海鲜食街正式退出河面。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镇区跟民众镇一样,通过大力推进“内源治理”,集中力量打好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歼灭战。

《方案》提出,中山将加强水体及其岸线的垃圾治理,全面划定城市蓝线及河湖管理范围,整治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并对清理出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雨季污染物冲刷入河量。

同时,中山还将合理制定并实施清淤疏浚方案,既保证清除底泥中沉积的污染物,又要为沉水植物、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空间。在清淤底泥污染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妥善对其底泥进行处理处置,严禁沿岸随意堆放或作为水体治理工程回填材料。

建立长效机制

严格实施“三个一”制度

许多火炬区居民最近发现,在火炬区的河涌上方,常有无人机在盘旋拍照。

事实上,它们并非简单地拍摄风景照,而是在进行高清巡查和记录,清楚了解河道整治工作、水面污染、周边养殖场、入河排污口情况,排查两岸违法违章建筑。

为全面加强河长制巡河工作,扫除河道巡查盲区,今年火炬开发区针对辖区内30条内河涌全面开展“无人机+云大数据平台”巡河管理工作。

结合无人机巡河这一创新举措,火炬区还建立了“火炬开发区河长巡查与监督平台”,利用“云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保存、快速查找、快速提取、数据对比这四大优点,通过无人机每月的巡河记录资料转存至云平台,使巡河资料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历史记录能快速提取进行对比,令各内河涌整治工程开展的效果更为直观。

该区“无人机+云大数据平台”主要分为图片库、视频库、全景图库、直播区以及地图展示等七大模块,全方位利用无人机与“云大数据”的优点,实现河道数据实时上传,现场实景快速生成,其快速性和机动性使河与河之间的巡河工作无缝对接,河道状况尽收眼底。

为加快推动黑臭水体整治,今年以来中山各大镇区各出奇招。不少镇区创新思路,通过招募民间河长、河道监督员等方式借“力”巡河。也有一些镇区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借“眼”治水,不断完善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

上述举措,也是未来中山治水的重点方向之一。《方案》要求,各级河长湖长要带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日常巡河,增加巡河频次,建立巡河台账,201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一次黑臭水体清淤疏浚。有条件的区域可建立监控设施,对河道进行全天候监督,着力解决违法排污、乱倒垃圾取证难问题。

根据规划,中山将建立实施黑臭水体“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台账”、“一河(湖)一评估”这“三个一”制度,确保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到2019年3月底前,中山力争全面完成黑臭水体“一河(湖)一策”编制工作,针对每个黑臭水体制定和完善治理方案并加快实施,明确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内容。

新闻推荐

中山市2018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资金拟资助项目公示 拟资助金额超8000万元

本报讯(记者黄凡)记者近日从市经信局获悉,中山市2018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资金拟资助项目正在公示中,其中“支持工作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