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阳光快检” 保障“舌尖安全”中山食药监不断优化检测手段,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57%
[摘要]中山食药监不断优化检测手段,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57%
市民走进火炬开发区食品综合快检中心,体验蔬菜快检过程。南都记者吴进摄
“食品安全”原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能给这份“安全”定量定性?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检测来完成。昨日,记者从中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今年中山创新开展“阳光快检”工作,在77个农贸市场和24个镇区快检中心的快检室安装摄像头,通过移动云平台实现视频直播和远程监管,提升了快检资源的利用率和透明度。自9月“阳光快检”云平台试运行以来,全市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合格发现率大大提高,快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同时,今年,中山还制定实施了“每年每千人4批次”的抽检方案,截至9月底已完成食品抽检12468批次,任务完成率达96.5%,其中发现内在质量不合格的食品108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7.57%。信息化网络平台收集24个镇区食品快检数据313883条,总体阴性率达99.8%,较去年同期上升0.1%。据悉,中山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经过一个从“快检”到“三级检测体系”再到“阳光快检”的“进化”过程,未来还将延伸到建设“阳光食品”工程,一步步走向成熟、细致,并已成为“食安中山”的一张靓丽名片。
食品安全检测由源头直至“菜篮子”终端
清晨7时许,市民曾女士挎着菜篮子出现在东区库充市场的门口。此时,她并没有直接走进市场,而是先抬头看看大屏幕上公示的快检结果。“检测结果都是比较安全”,熟门熟路的曾女士在确认了快检结果全部合格后,放心地进入市场买菜。与市民的“多心”步调一致的是,中山各大市场快检室内也变得越来越忙碌,每日“开档”前,经营户都主动将自己销售的肉菜送到这里进行检测。“市民看到结果公示之后,知道谁家的食品是合格安全的,就会主动帮衬谁,这是他们愿意配合我们检测工作的出发点”,市场一位食品安全检测员表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食品问题的发现和处置都需要运用检测技术。中山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始于2014年,当年,“建设‘市-镇(区)-市场’三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成为2014年中山市人大“一号议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年市政府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迄今为止,中山“市-镇-市场”三级检测体系已投入使用两年,以市综合检测中心为主体、24个镇区快检中心为支撑、100多个农贸市场快检点和投诉点为延伸,网络平台为连线,将食品检验机构建设纵向延伸至农贸市场的各个终端,让农药残留、瘦肉精、氯霉素等一系列有毒有害物质“无所遁形”。
“中山本地的农副产品和养殖品不能满足中山本地居住人口的需求,大部分蔬菜需要外购,以前镇区的食品综合检测中心只能对本地种养的农副产品进行检测,不能检测到外购的蔬菜。现在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检测服务点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山加强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及研判,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制定实施“每年每千人4批次”的抽检方案。截至9月底,已完成食品抽检12468批次,任务完成率达96.5%,其中发现内在质量不合格108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7.57%。信息化网络平台收集24个镇区食品快检数据313883条,总体阴性率达99.8%,较去年同期上升0.1%。
快检到底能多快?15分钟可出结果
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镇区食品综合快检中心及设在市场内的快检点。在坦洲镇食品综合快检中心,记者发现,该快检中心可检验16个指标项目,包括农产品类3个、水产品类4个、食品类9个,市民日常采购的食材均有覆盖。
记者现场观察,在农产品检测方面,该中心主要针对蔬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以及生猪“瘦肉精”进行快速检测;在水产品检测方面,则主要可快检淡水鱼虾中孔雀石绿、氯霉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四个指标;而在加工食品方面,则侧重于对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残留的情况进行检测。现场,检测人员拿出从市场采集的蔬菜样本,依次排序、剪样、缓冲液脱残、注入试剂、上机检测,约7-8分钟结果就出来了,是否农残超标一目了然,整个过程仅需15分钟。
据介绍,这类快检快筛工作,旨在第一时间对食品安全有个初步的定性筛查,但详细结果还需送到有资质机构作进一步定量检测。据了解,每个镇区的食品综合快检中心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一是上午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抽样,带回实验室检测,发现问题速转市场处理;二是下午到生产基地现场抽样速测,发现有超标情况,复检时会让菜场负责人在场观看、见证,再签字确认,接受处理。“如果发现农残快检不合格,对已采摘的蔬菜,会立即销毁处理;对未上市的拍照取证,并通知当地村委会跟进处理,待农残消减合格后上市,”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
同时,中山今年进一步强化了市级综合检测中心的检验能力。建设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9月15日施工方工程队已正式进驻分期施工,目前已完成施工区域的腾挪工作且进入实验室装修阶段,力争12月底前完成施工建设。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则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扩项工作,新增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共计253个参数的检测项目,累计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有食品、药品、化妆品、洁净区(室)环境、医疗器械和药包材6大类984个参数和51个产品,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项目有药品、洁净区(室)环境和化妆品3大类150项、产品检测能力3个,检验检测能力达到省2018年度的要求。
“阳光快检”将轻松实现“APP直播”
今年,借鉴餐饮业“明厨亮灶”的监管模式,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创新性提出“阳光快检”工程,并通过招标,引入第三方进行平台建设。据悉,“阳光快检”属于视频监控式检测模式,由监控摄像头设备和阳光快检APP组成。通过安装相应数量的摄像头,能清晰监控到快检工作区域内的物品和快检工作人员实时操作的画面。通过平台建设,快检视频可以在手机或者PC终端实时查看。“中山已有77家农贸市场纳入全省2000家‘阳光快检’试点,覆盖每个镇区。”据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日前,记者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查看了“阳光快检”的远程监控,通过打开“阳光中山”APP,可看到以蓝色图标显示的快检室分布地图。点击其中一个蓝色图标,则对应于一个快检室,再点击快检室图片即可进入对应快检室的界面,进而可以实时查看快检过程的监控视频。
“‘阳光快检’应用适用于不同快检场景,能轻松实现掌上监管,并且多平台聚合,方便统一管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悉,截至今年9月底,中山市已完成了全市77个农贸市场和24个镇区综合快检中心的摄像头安装工作,并已上线阳光快检云平台和培训快检人员使用APP。
自“阳光快检”云平台试运行以来,全市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合格发现率大大提升,快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实施“阳光食品”工程升级“看得见”的食品安全
除了“阳光快检”工作,据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局还将实施“阳光食品”工程,即打造阳光作坊、阳光快检、阳光厨房三个“阳光工程”。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对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加工制作过程实施网络直播,建设“阳光作坊”、“阳光快检”、“阳光厨房”三个模块,监管部门和市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生产状况、市场环节食品快检状况、餐饮环节“明厨亮灶”状况,即时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与社会监督。
据悉,2019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还将强化技术支撑,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将完成食品检验量每年4份/千人的目标任务,及时核查处置不合格产品。继续深入推进省77家和市“双72点”农贸市场快检工作,推广总结“阳光快检”工作。完成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验任务。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完成食品药品安全数据中心建设。按照省的部署要求全面推广“智慧食药监”的应用。
此外,据介绍,目前,市食品智慧监管平台已初步建成,各功能模块已开发完毕并完成初步验收。“一方面,建成了统一的数据存储体系和信息交换系统,健全了监管数据分析模型,在‘一企一档’的基础上提供日常监管数据报表报告,实现风险预警和监管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建成了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了远程调度指挥体系,可举办市镇远程视频会议,实现全员统一调度。”同时,该局推广应用省智慧食药监平台,组织全系统培训,已完成省市平台的数据对接。
采写:南都记者肖伟通讯员黄美霖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记者从光大银行中山分行获悉,前段时间该行成功堵截了一起企业异常开户事件。据悉,近日中山某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