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主题采访走进中山中山鲤溪“联产到劳”成广东农村改革先锋
11月1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走进中山,记者来到罗三妹山采访。
南都讯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来到中山三乡,下榻中山温泉宾馆。28日早上,登上了罗三妹山,在山上,邓小平同志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世纪强音:不走回头路!
就在昨天,“粤兴粤盛勇立潮头创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第三站走进中山。采访团登上了罗三妹山,重走伟人路。此外,还走访了有“广东小岗村”之称的中山鲤溪村,以及中山市永宁社区。据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永宁人率先兴办村集体企业。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永宁人乘势而上谋发展,90年代鼎盛时期有384家规模较大的企业,造就了一大批本土优秀的企业家。
罗三妹山:不走回头路
11月15日上午,采访团首先来到了罗三妹山。罗三妹山位于三乡镇雍陌村,面积0.22平方公里,海拔98.8米。原名锣鼓岗,又名锣鼓山、罗仙姑山。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建于山之南麓,北麓为我国大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景色秀丽。
罗三妹山上,有一座邓小平塑像。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26日下榻于中山温泉宾馆。28日上午8时许,邓小平登上了罗三妹山,将至罗仙姑庙时,陪同人员以下山路径崎岖为由,劝老人家原路返回,邓小平说:“往前走,我不走回头路。”游毕全程。
活化利用鲤溪村资源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通过按手印的方式,秘密进行“大包干”,此举被认为是开了1978年后中国农村“联产承包”改革的先河。然而,在此前两年,广东中山板芙公社鲤溪大队下属的3个生产队就已经实行了“联产到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昨日,采访团走访了有“广东小岗村”之称的中山鲤溪村,当年的鲤溪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向记者们介绍了这一段传奇故事:1976年,被当时中山县定义为落后大队的鲤溪大队,不仅完成不了粮食上交任务,社员更是经常挨饿。为了解决社员的温饱问题,年仅22岁的时任支书林德成冒着坐牢的危险,带领着同样年轻的支部成员和社员,开始了“联产到劳”的改革。
“联产到劳”的模式主要是确定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在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晒谷等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多于生产队规定土地的产量也可自行安排。如果承包土地减产了,要负承包责任。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鲤溪的改革变化,很快就成为各大队、各生产队学习的样板。鲤溪“联产到劳”的经验迅速在板芙公社内被借鉴,各个大队和生产队纷纷开始加入到改革的浪潮中。
据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鲤溪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将延续改革的精神与勇气,结合当地实际,计划利用和活化鲤溪村“红色抗日”“广东小岗村”等资源优势,逐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统筹:南都记者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侯玉晓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新闻推荐
全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按病种分值付费 中山经验获肯定
本报讯(记者隋胜伟)11月13日,广东省召开全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