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忆旧承宋韵 侨乡追梦绽新芳 中山市风俗画画家邓振铃先生的艺术人生

珠海特区报 2018-11-10 05:20

邓振铃先生是中山市著名风俗画画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对故乡无尽的爱、几十年画坛的辛勤耕耘,终于使他成为岭南风俗画大家。打开邓先生的画集,浏览其丰富多彩的作品,仿佛在艺术长廊中穿越时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向我们走来;五行八作、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生动展现;秀丽的青山绿水、壮阔的街市城镇、奇异的民间艺术、崭新的时代风貌,在功力深厚、技艺娴熟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工多源自传承艺熟积于创新

邓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山石岐人,出生在石岐镇一个民间画师家中。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公仔”(画小人),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先生的父亲在石岐的戏院和影院中画广告画谋生,少年时期的邓先生除了上学,就是泡在画室里跟着父亲学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邓先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画艺,而且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为了寻找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在刘亦农先生的西山寺“沙龙”画室学艺,拜中山画师黄千山为师,跟日本美专毕业任教于中山市第一中学的黄敏之老师学习西洋画的透视、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绘画水平有了迅速提高,能够用多维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从容地描绘对象。邓先生在早期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吸取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之长,打下了以后能够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之间信马由缰的基础,所以在邓先生后期的作品中既有意象万千、气势磅礴的宏大历史场景的叙事,又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各色人物造型。

1956年初,邓先生同时担任了中山县人民电影院和模范电影院的美工,从事电影海报和广告画的绘制工作。当时,省、市、地、县各级政府都需要举办各种通俗易懂的图画展览。邓先生当年风华正茂,初生牛犊不怕虎,加之娴熟地掌握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多大场面的绘画都敢于承担,因而常被上级抽调搞画展。邓先生形成了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作画的硬汉风格,锻炼出了描绘和把握大题材、大场景的作画能力。

邓先生于1959年应征入伍,15年后,转业到河南省开封市工作。他广交书法名家,遍寻夷门画师,还多次到河南大学求教,他的绘画创作出现了重大转折。他调入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担任古版研究室主任、编辑部主任及副社长等职。邓先生在开封工作达15年,开封厚重的宋韵文化氛围,滋养了邓先生的文化气质,为以后创作大型风俗画《故园忆旧图》和《岁晚趁墟图》等长卷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生活根植民间

在部队的15年,邓先生的美术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青春激荡、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活也给邓先生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是“特招”,邓先生在部队中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任师部文化干事。为了部队的文化建设,经常要下连队为基层官兵服务,体验生活。钻深山老林,踏荒野海岛,入边防哨所,他的足迹遍及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河南等地。此间,也得到了广州军区及广州美院等地的专业画家的指导,绘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激发了邓先生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创作20多幅画作,分别在《南方日报》《广西日报》《贵州日报》《广西文艺》和广州军区《战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成为小有名气的军旅画家。在文艺绘画创作喜获丰收的同时,邓先生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果实,与同部队的女歌唱家喜结良缘。

画笔忆旧酬桑梓

艺苑耕耘颂变迁

1989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风起云涌,邓先生从开封调回家乡中山工作,多年的游子圆了落叶归根的梦。邓先生在中山市文化稽查大队担任教导员,工作繁忙,暂时无暇专注绘画创作。1999年,邓先生退休了。

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发展腾飞的“四小龙”之一,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许多饱经时代沧桑又让人充满乡愁的旧街老舍在逐渐消失。邓先生认为用画卷留存即将消失的记忆,给后代留下乡愁,是最佳的选择。作为中山当地的画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用画笔记录历史的时代责任。退休以后邓先生不停地搜集和民俗、民居相关的旧照片、老档案史料,验证梳理自己的记忆;不断在老城区穿街走巷访民居,寻找童年的回忆;不停地寻访昔日的老工友、老街坊、老朋友,与他们闲话当年,启迪混沌的记忆。邓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年绘画的锤炼、深厚的艺术涵养终于厚积薄发,经过一年多艰苦的绘画创作,一幅充满浓厚侨乡韵味的长卷《故园忆旧图》问世了。2001年,这幅长达23米的鸿篇巨制在中山市“昨天、今天、明天”绘画作品展上展出。此画成为展览的最大亮点,观众人山人海,最高一日达两万余人。海内外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特别是港澳地区的媒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誉之为“中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故园忆旧”,画家刻意选取了岭南侨乡在巨变中承上启下、令人回味无穷的时光阶段:20世纪30~40年代。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运用鸟瞰式全景构图,大气磅礴地从东到西,真实而又集中地概括、展现了伶汀洋、翠亨村、五桂山、岐豪路、沙岗墟、月山公园、中山县立一中、县政府、仁山广场、华侨医院、西山寺、西门口、九由河、步行街、咸鱼街、天字码头、张溪、三角围等地区的民俗生活图景。作者通过画面,揭示了中山从传统农耕文明,逐渐吸收近代工业文明,走向开放,走向广阔的大海,最终把自己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作者还突破了传统画卷对具体物象进行意向表达的常规手法,在具体人物和建筑物象方面采取了西洋画的透视和色彩技巧。

画卷以当时的中山县革命圣地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为开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作者在故居的周围加上了闪烁的霞光,表现了故居的神圣。东面是浩渺的伶汀洋,南面稻田碧绿、芭蕉成林、农夫劳作。从画面中似乎能听到“滋溜滋溜”的水车抽水声和叮当作响的牛铃,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故园忆旧图》全幅画卷以伶仃洋的大海为开头,画卷结尾历经百转千折又回到了大海。邓先生在画卷结尾充满深情地说:“实行社会变革,先辈破旧立新、敢为人先,故园风貌如诗如画。”

奋勉人生壮追梦晚霞红

有梦的人就有无悔的追求,而邓先生,正是一位勤奋而充满爱心、充满创作激情的画界追梦人。

在传承家学、求教大师、拜访名士、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邓振铃先生经常反躬自问,发现不足,追求创新。“故园忆旧承宋韵,侨乡追梦绽新芳”,传统文化的滋育和不懈地创新追求,结出独具特色的硕果,在记载一方水土历史变迁和描绘民间风土人情方面独领风骚。

邓先生常年坚持凌晨起床,在自己搭建的楼顶平台玻璃房画室中勤奋笔耕,在精心创作中迎来每天的第一抹朝霞。

艺术追梦嵌入生命,创作激情充盈肺腑。10年以后的2011年,邓先生又一幅民俗长卷《岁晚趁墟图》诞生了,这标志着他的民俗画创作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峰。这幅画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可以作为研究石岐镇以及中山地区民间商贸活动和民情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此画甫一问世,就被中山市非遗博物馆收馆珍藏。这幅画卷以20世纪40年代石岐人引以为傲的沙岗墟为题材,纤毫毕现地展示了八方云集、人潮如涌、生意鼎沸的生动场面。

《故园忆旧图》和《岁晚趁墟图》,不啻传承与创新的辉煌结晶,两部作品均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印制成精美画集,面向全国发行,并且已被中山市博物馆和中山市非遗博物馆收藏。

今天的邓先生已经78岁,步入晚年依然锲而不舍。饱经沧桑的丰富阅历,一直蕴含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画家是长青的桑榆,作品是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邓先生以自己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充满激情的精神状态,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句做出了精彩的诠释。

(作者:秦卫华,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教务处主任;吴长勤,曾任开封市二商干部学校校长)

新闻推荐

中山企业淘金“进博会”将在五大展馆采购数十种产品,意向采购高端装备、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

将在五大展馆采购数十种产品,意向采购高端装备、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