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气度 风烟往事 记中山的“兵器”地名
“刀剑”江湖
千百年来,西江这一湾江水滔滔南下,汇入南海。其中山南段流域,有一个霸气十足的名字:磨刀门水道。
波光潋滟的磨刀门,属珠江八大口门之一。如《中山市地名志》所述,此处“位于中山、珠海、斗门交界处,为西江主要通海汊道、磨刀门水道进出海口。至于磨刀门水道,因中段磨刀山与小托山夹峙如门得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中山市水利志(1988—2005)》同样谈及,磨刀门水道流长44公里,河面宽700—1500米。“可航行500—1000吨位船舶,是广州、佛山、江门、肇庆以及广西梧州等地内河运输和外贸出口的主要航道之一”。
磨刀门水道东侧,便是神湾当地互为依存的磨刀山、磨刀岛与磨刀村。磨刀山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0.6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0米;磨刀岛是一个清净的江心岛,四面临水蜿蜒迤俪,面积约10平方公里,神湾大桥是其连接外界的唯一陆上枢纽;磨刀村旧时地形似刀,1953年一度与大排、芒涌、竹排合并为磨刀乡,如今是海港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位列出海口,既有交汇的咸淡水、连绵的滩涂地,又不乏便利的水运、天然的码头,这是神湾出产禾虫与发展游艇休闲产业的地缘优势所在。时值金秋,神湾禾虫集中上市,本土、珠海、江门等地的食客奔赴当地酒楼食肆一叹美味。据清嘉靖《香山县志》记载,“禾虫如蚕,微紫,长一二寸,无种类,禾将熟时由田中随水出,俗以络布为罾收之,人所嗜食,其利颇多”。此外近来有消息传出,当地正在开展神湾禾虫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相关工作。
中山东北部的三角,连着一条通向洪奇沥水道的布刀涌,长约6.3公里。需提醒的是,洪奇沥亦属珠江八大口门之一。
言罢“刀”,再看“剑”。这两柄“剑”均在南朗,分别是剑门牌与剑首,均为中山抗日根据地。时逢日寇入侵,保卫家园的中山人民勇于亮剑,与这两处地名交相辉映。
剑门牌现为白企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清嘉庆年间甘姓人建村于形似剑状的山口处而得名。剑首现为翠亨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清乾隆年间甘姓人建村于地形似剑柄的坡地、仿若镶嵌在剑柄顶端的剑首而得名。是日天蓝,万里无云,从一路苍翠的翠山公路南端拐入,穿过一条树林掩映、窄窄的水泥路,即可见到剑首这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建起了新楼,不过各处院墙下与旮旯角几乎堆满了干柴与干竹,可见就地取材、做饭烧菜的习俗没怎么变。村子后头是一片静谧的竹林,细长的枝条相互斜倚,长势颇为茂盛。
炮台遗迹
地处珠江口的香山县,在清代至解放前常有盗寇欺境扰民,因此各乡各村兴建炮台及购置铁炮成为迫切的海防之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下来的炮台遗址大大小小约有30座,由于年深月久,有的已坍塌,有的成残垣,有的获修复。当中,火炬区的炮台遗址值得着重一说。
综合《中山市文物志》《中山档案方志》《中山年鉴(2013)》及张家边史料,可见水洲山炮台、三仙娘山炮台、东安炮台、先锋庙炮台、扯旗山炮台、后门山炮台、下岐山炮台等遗址的踪影。特别是水洲山炮台与三仙娘山炮台两处遗址,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洲山炮台位于沙边村的水洲山,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圆形,正中建3间室作驻兵用,曾筑13个炮位架5支铁炮。清代,水洲山四周均是水道,后为冲积农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辟为一家大型信息通讯企业的厂区。近日,笔者来到这家位于科技大道东路的企业大门处问询,被告知闲人免进,只好作罢,遂前往沙边村的炮台大街。大街紧邻村内文体活动广场,街旁多为食肆小店,招徕的是外来租户的生意。
三仙娘山离水洲山不远,仅两三公里路,不料遇到沿线拓建公路的工程,较为堵车。三仙娘山炮台位于三仙娘山南坡,始建年份同样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平面呈半圆形,南面入口处建5间室作驻兵用,曾筑12个炮位架3支铁炮。此山四周没有任何入口标识,山脚处大多围起铁栏杆,部分区域还是隔离的油库储存区,无从靠近。
中山西北部的小榄,在永宁社区的宜男片区,过去曾有一处名为炮台尾的地方,后改称炮台巷,如今概貌已然沧桑巨变。如名所述,此处近横琴海,古时海面宽阔,乃香山县重要海防要塞之一,曾筑有炮台墩。其地域布点,清同治《香山县志》之《海防篇》有文字论及,“自象角口而西北望,原田错绣,曰大榄都,则入于内而近顺德矣,有台焉,有哨焉”;其历史背景,《榄屑·郭贼扰乡始末》及《中山文史》第42辑之《榄溪风物》等史料均有详实记载,在此不展开赘述。
顺便提一下,关于遗落民间的铁炮,过去二三十年间先后现身于港口、沙溪、三角、横栏等镇区的河涌水道,市博物馆亦馆藏有一部分。这些长度不一、口径多样的铁炮,可溯源至清嘉庆及道光等年份,斑斑锈迹讲述着往昔岁月。当然,还少不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烟墩山铁炮。
忆弓箭巷
常年梳理中山的地名信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重名。诸如永安、仁和、保安、大环、东华、广丰、海傍、和平等字眼,见诸于多个镇区。弓箭巷,亦是如此,三乡与石岐均有。
圩仔,作为三乡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人口密集商贸发达,其历史底蕴从圩仔正街两旁成行成市的老街旧铺即可一觑端倪。长150米宽4米的弓箭巷,便是圩仔正街的一条横巷,连着另一头的文昌路。紧挨着的,便是始建于清乾隆丁卯年(1747年)的文昌阁(又名天章塔)。
长度与三乡弓箭巷相仿、阜峰文塔作伴的石岐弓箭巷,不遑多让。这条始建于清代的巷弄,因蜿蜒走势形似拉开的弓箭而得名。巷内的老屋庭院多植花草,透出一股幽深。弓箭巷12号,门廊上塑“1925”字样,门侧左边钉着“中山市历史建筑”的牌匾,右侧横着“大家唱粤曲艺社”的招牌。这是中山籍已故知名杂文家、原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帆的故居。林帆之父当年是十九路军的军官,毕业于史上赫赫有名的保定军校,参加过淞沪会战。
林帆的学生贺越明曾有一篇追忆文章,发表于2010年9月的《澳门日报》。文内谈及,“1930年出生于石岐弓箭巷的老师原名林祖深,改名林帆,据说有一段来历。他满一周岁那天,父母和亲友按乡俗为其举行抓周仪式。众目之下,他向放着笔、钱币、印章、筷子等物品的竹筛伸出手,一抓就抓住了一支笔。他从小喜欢拿笔涂涂写写,行伍出身的父亲见此叹道"文曲星临凡"。到长大开始写作时,取了"临凡"的谐音作笔名……我想到,他的人生之路,是始于中山而终于上海,脑子里便跳出八个字——山林似海,一帆远去”。
上述历史片段,乃一代又一代中山人揆文奋武、报效国家的真实写照。
文/图本报记者周振捷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记者从诺亚财富中山公司获悉,10月30日,中澳家族办公室联盟在诺亚澳洲和VOLTAIREPARTNERS的联合推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