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单人农艇历经百年焕发新活力,制作技艺传承遭遇考验 留住造艇术亟需留住人

南方日报 2018-11-02 07:05

在阜沙举办的单人农艇赛上,选手们在奋力划桨。

在周信潮的船厂内,一艘单人农艇即将制造完成。

周信潮正在为新做好的单人农艇涂上桐油灰。

工人精益求精,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单人农艇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被当地人视为很好的健身运动。

沿着长长的岐江河畔向中山城区深入,经过老石岐的西山寺、古城墙、老榕树、旧牌坊,800年的历史沉淀了中山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山古称“香山”,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伟人故里等历史脉络于此交汇,孕育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近年来中山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的活用与复兴,出台了系列政策保护文物、守住传统、留住历史。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推出“香山拾"遗"”系列报道,关注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敬请关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廖冰莹通讯员梁生华统筹:罗丽娟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王云

秋日的太阳照在下三丫桥的河面上,24只小巧的单人农艇在河道上一字排开,静待比赛的“号令”。

鞭炮一响,一只只赛艇顿时如离弦之箭冲出,这是2018年阜沙镇单人农艇赛的一个场景。24名参赛者,分别来自阜沙镇各个村(社区)。不同于普通的艇赛,单人农艇以“一人一桨一艇”独具特色,于2012年列入中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阜沙单人农艇赛是清末民初诞生在中山市阜沙镇一带的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文化如今焕发出新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项运动,但赛艇的制作,却鲜为人知。在中山市阜沙镇丰联村永恒街道旁一栋不起眼的民居后面,有一个其貌不扬的船厂,许多单人农艇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厂长周信潮从1983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亲学造艇,算起来已有35年。

这35年里,周信潮见证了单人农艇赛的兴盛,也目睹了造船业的衰落。他的船厂,成了阜沙镇单人农艇赛为数不多的“赛艇仓库”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渔民渔船的其中一个“生产基地”。如今,单人农艇赛如火如荼,年轻人参赛热情日渐高涨,而造艇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考验。

1“玩”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驱车驶入阜沙镇,只见地势平坦,河网密布,鸡鸦水道、小榄水道从东、南、北三面环抱全镇,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百年前,当地村民的生产劳作、生活和贩运鱼虾等,都以船代步。每年秋收过后,村民们选上一个良辰吉日,将上百只小巧轻便的农艇汇集在河涌上进行比赛。

周信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阜沙人,单人农艇是他这一代阜沙人小时候的美好回忆。“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那时我们经常驾着小艇在河涌里捞鱼,一艘小艇,一条鱼,就能让我们乐呵好久。”周信潮说,其年轻时,单人农艇赛兴盛一时,几乎每年都会举行比赛。每逢举行公开赛,常常还吸引其他镇区的选手前来参赛。每次比赛至少有几十只艇参赛,最多时甚至上百。如今,河涌因为道路扩充变窄,河水受污染,单人农艇赛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阜沙镇宣传办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少人使用农艇作为交通工具,曾一度出现举办单人农艇赛却无人参加的窘境。不过,自从这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后,五年来,阜沙镇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开展单人农艇赛的演练及培训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

“单人农艇活动有其趣味性和技巧性,许多群众都开始把它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来对待,以前只有男性参加活动,现在女性也参与其中。今年举办的单人农艇赛就有4位女性参加,而且坚持到了最后。”该工作人员说。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周大进也观看了今年的赛事,他目测24位参赛选手里有4个年轻人。在他看来,这个比例就这项非遗项目传承而言,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势头了。

“别看参赛的选手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事实上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我这里购买单人农艇,一只农艇才700元左右,他们大多买回去当健身器材使用。”周信潮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扒单人农艇,这是个不错的传承契机。

2“造”艇的传承越来越迫切

一间看起来仅有数十平方米的棚屋,里面有两只正在制作的木质货船、零零散散的做船工具和满地的碎木屑,周信潮的船厂,说是船厂,其实用“小作坊”来形容可能更为合适。

目前,除了周信潮,船厂里还有两位做船师傅,一位50多岁,一位60多岁,均入行多年,技术娴熟。

周信潮的父亲年轻时是造艇的一把好手。1983年,周信潮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父亲学了三四年造艇功夫,而后自己建厂。这35年里,周信潮参与打造了100多只船只,周信潮船厂的工人师傅从6个变成现在的2个,阜沙镇的船厂也陆续关闭,变成现在仅有的两、三家。

“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些,我还是会继续做船,等到哪天身体不行了,才可能停止干这行,没想过转行,做的时间长了,对这行也有了感情。”周信潮今年已经50多岁了,造艇的心却没有变过。

周信潮刚开始办船厂时,正值赛艇兴盛之际,据他回忆,1996年阜沙镇就有35家船厂,同行竞争激烈,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船厂里,有时候一个月有数条船的订单,根本无暇思考改行的事情。

谈话间,他手拿着铁尺在木板上定点划线,四五秒的功夫就画了8条黑线。

担心自己“吃饭的手艺”没人传承,也曾问过儿子的意愿。“但我们做船又累又脏,钱也挣得不多。想到几十年的手艺和经验没有人学,总是觉得很可惜。”周信潮说。

如今,各个地方的船厂陆陆续续倒闭,周信潮的船厂订单则越来越多。今年以来,船厂已做了近40条单人农艇、渔船和货船。

“做单人农艇和做渔船、货船差别很大,标准的单人农艇长度一般2.5米、宽度58厘米,深度25厘米,重量是20到21斤左右,因为体积小,木板比较薄,钉一个钉子都要十分注意,而渔船木板厚,钉钉子则不容易爆开。”说起造艇技艺,周信潮打开了话匣子。木船无法批量生产,需纯手工制作,包括选料、断料、破板、分板、拼板再到投船(组装)、填灰等一整套工序,单人农艇制作成本不高,却要注意很多细节,技术娴熟的师傅,两天可以做一条,一条能用数年。

■声音

助推船厂升级改造

实现多样化经营

周大进认为,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涌变窄,农艇赛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加上老一辈艺人逐渐离开,年青一代因为远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欠缺比赛所需要的体力,阜沙镇单人农艇赛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很大冲击,需要做好抢救性记录工作。

为促进单人农艇赛的传承与发展,阜沙镇政府建设了非遗传承基地,便于单人农艇传承活动的开展。中山市政府每年也会下拨部分资金扶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据阜沙镇宣传办工作人员介绍,开展单人农艇划艇培训、摄影比赛,成立单人农艇协会,扶持单人农艇传承,培养和留住接班人,加大单人农艇宣传,以上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阜沙单人农艇赛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制作单人农艇的船厂渐渐倒闭,做船师傅越来越少,做船技术后继无人,这必将影响到单人农艇非遗项目的传承。目前阜沙可按标准制造单人农艇的船厂只有一两家了。”该工作人员说,镇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将帮助船厂升级改造,实现多样化经营,提高船厂的生存力,尽量减少现有单人农艇造艇师傅的流失。

新闻推荐

中山分层分类推进“一村一品一特色”建设 将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化为“实景图”

中山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