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山探索建立“技能人才金字塔” “技能大师集群”向传统工业领域扩张
古镇灯饰学院副院长曹利介绍工作室内摆放的设计产品。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备受瞩目的第22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暨2018年中国灯都(古镇)国际灯光文化节于上周正式落下帷幕,但古镇灯饰人并没有闲下来。10月31日下午,在给古镇灯饰学院的学生上了一上午的课后,古镇灯饰学院副院长曹利又马上赶往中山市区参加会议,对接客户项目。
一边带徒教学,一边牵头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是曹利的日常。从事工业设计15年,曹利从企业走进校园,拥有数十件设计专利,目前已是一级工业设计师和广东省技术能手,成为了古镇乃至中山工业设计领域的“技能名人”。近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今年新一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中山市曹利工业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列其中。
作为培养和发展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中山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工作。从2014年起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定至今,加上本次新增的4个工作室,目前中山技能大师工作室已达17个。除了曹利的工作室,本次新入选的工作室还包括张亚民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吴炳辉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魏加争机床装调维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部来自工业领域。“技能大师集群”在覆盖传统手工艺、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后,继续向传统工业领域拓展。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廖瀚记者雷海泉
通讯员李思宇
行业“老师傅”助推产业高端发展
曹利技能大师工作室设在古镇灯饰学院内。曹利带记者参观了工作室,不到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数十件不同类别的设计作品。这是曹利和学生们的设计成果。
虽然身处灯饰产地,但曹利工作室关注的不仅是灯饰设计,家电和其他工业品均是其研究对象。曹利向记者展示了一款由学生设计的公交车拉环。“普通拉环只能一个人使用,如果有两个人同时需要就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但这个拉环可以让你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曹利将拉环上部分开,旋转下来,拉环从一个圆环就变成了两个半环。曹利表示,这个设计虽然简单,但体现了人文关怀,“既不会过分疏离,也不会过分靠近,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
谈起学生们的设计作品,曹利如数家珍。近两年,曹利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类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设计大赛中,共获得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广东省选拔赛一等奖、二等奖。
在教师这一职业上,曹利还是一个“新人”。作为一级工业设计师、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乃至全国首批工业设计师,曹利曾在企业工作了12年,多次担任大型设计项目负责人。他所设计的工业产品实现销售额数以亿计。2015年,曹利离开企业工作岗位,来到古镇灯饰学院任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想再去做重复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把十几年的经验教给学生,让他们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长期以来,工业设计这一环节是包括古镇灯饰产业在内的中山传统产业的薄弱点。许多企业长期不重视工业原创设计,“拿来主义”使用市场上现成的设计来进行生产,缺乏品牌竞争力。如今,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理念的推广,工业设计环节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曹利表示,在“制造”已经很成熟的前提下,“设计”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理念的转变,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据曹利介绍,去年古镇灯饰学院的学生毕业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并且专业对口率极高。在校企合作及工作室模式下,学生与行业联系日渐密切,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渐成为创新型高端设计人才培养的“温棚”。
培养“接地气”通用性产业技能人才
与曹利工业设计工作室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定位不同,吴炳辉汽车维修工作室更关注培养更多“接地气”的通用性产业技能人才。
吴炳辉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设在中山市汽车摩托车职业培训学校内。作为创办人,吴炳辉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1993年进入汽车修理行业。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2016年,吴炳辉被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聘为“中山市职业能力建设评审专家”。
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吴炳辉在行业内有较高名声。近年来,吴炳辉和他的同事们平均每年培养维修专业初级、中级、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超过800人。“中山汽修行业90%以上的维修技师都是经过我们团队培训的。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汽修企业的老板、高级技师都曾是在我们这里培训考证的学员。”
吴炳辉表示,汽修行业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却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技术不断革新,汽修行业人才变得“抢手”起来。“汽修人才不仅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也是重要的技能人才。”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山市一直在探索搭建适合创新发展的“人才金字塔”。专家学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是塔尖,决定了产业的高度和未来创新的高度,但是单凭塔尖人才,再先进的项目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产业发展需要多层次人才的支撑。这几年,中山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不唯学历”的人才评价观,基本形成了涵盖基础性人才、中端人才、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到高层次人才的多层次人才梯队。
为能工巧匠打通人才认定“绿色通道”
支持鼓励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中山市推进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事实上,中山近年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提出了系列培养和发展人才的创新举措。去年,中山出台“人才新政18条”,在人才认定、评价、补助、考核等方面作了多项创新,为“能工巧匠”和各类人才发展打通“绿色通道”。
今年8月,中山市发布了《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大重点产业行动计划,人才资源被重点提及,提出实施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支持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加速医药英才聚集等举措。本次新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向工业领域延伸,与行动计划形成了呼应。
专家认为,以“人才新政18条”和相关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主线,中山已形成了相对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人才在中山发展提供支撑,形成人才培养发展的“引擎”效应。接下来,中山应持续细化相关人才政策,进一步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
新闻推荐
中山市公开选任901名人民陪审员 本月16日前,符合条件的28周岁以上公民可提交申请
本报讯(记者张房耿通讯员陈娟)昨日,记者获悉,今年中山市计划选任901名人民陪审员。经审查、考察确定的人选将提请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