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富了一个村 一首歌暖了一座城 中山东升镇胜龙村探索走出“特色乡村之路”
位于东升镇胜龙村的“咸水歌文化(传承)展示厅”,有多件富有特色的咸水歌演绎服饰在此展示。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每年11月是东升镇胜龙小学的民歌活动月。
眼下,校园里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水乡摄影比赛、学生咸水歌漫画比赛、教师咸水歌创作大赛、教师咸水歌演唱大赛……全校师生“摩拳擦掌”地等待参与这一系列活动。
一首咸水歌,暖了一座城。挂在胜龙小学教学楼上的“咸水歌传承基地”七个大字,是胜龙村的一个金字招牌。近年来,胜龙村编制咸水歌音乐教材,将咸水歌的传承扎根到小学的教学中去,学唱咸水歌的群体不断壮大。
一条脆肉鲩,富了一个村。作为“中国脆肉鲩之乡”的其中一部分,目前,胜龙村的脆肉鲩养殖面积有6000多亩,占全镇40%左右。当前,脆肉鲩正逐渐步入深加工阶段,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胜龙村正从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发,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新农村。今年,东升镇计划以点带面,年内将胜龙村打造成为镇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市级示范村。有着140年历史的胜龙村,正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乡村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廖冰莹通讯员邓奇军
文化传承
咸水歌写成教材融入小学课堂
从胜龙村村委会出发,驱车十分钟便可到达胜龙小学。步入校内,一间门口挂着“咸水歌文化(传承)展示厅”牌匾的展厅印入眼帘。
走进展厅,可见桌子上摆着数十个奖杯、奖牌,墙上挂着多幅咸水歌历史发展解析图,无不彰显着咸水歌的魅力。
咸水歌,是早年间中山沙田地区的渔民们在劳动时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歌曲。胜龙小学传承咸水歌,始于2001年7月。学校刚开始推广咸水歌时,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家长们担心学咸水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2003年,学校一名12岁的学生参加省首届民歌会拿下铜奖。得到社会的认可后,家长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
为了便于咸水歌的教学,胜龙小学在2005年编写完成第一本咸水歌校本教材,并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普及咸水歌学习,保证学生每周至少有1节音乐课学咸水歌。
“咸水歌对于我们学校来说,不单单是一门艺术,也是我们学校的文化核心。”胜龙小学校长冼学峰介绍道,学校将每年11月定为民歌活动月,举办学生水乡摄影比赛、学生咸水歌漫画比赛、教师咸水歌创作大赛、教师咸水歌演唱大赛等活动。
2006年,中山咸水歌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3月,胜龙小学获批成为中山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2015年1月,胜龙小学升级成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十多年来,胜龙小学一直专注于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获得省、市乃至全国民歌大赛奖项数十个。
学唱咸水歌的群体不断壮大,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实则在步步摸索中前进。冼学峰指着展厅里挂在墙上的五颜六色的舞台服装介绍:“时代在发展,早年的咸水歌表演不能一成不变,唯美的服装,符合现代生活的歌词,用普通话还是粤语传唱,均是现在我们很多专家和传承人探讨的重要话题。”
胜龙小学的咸水歌传承之路,是胜龙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咸水歌已经成为村里民风民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大到民歌比赛,小到村里的红白喜事,咸水歌的身影在胜龙村已是稀松平常,随处可见。在学校随便问一个小学生,他都可以给你唱上一两句。”胜龙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强表示,现在胜龙村正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兴村富民,大力发展咸水歌、舞狮、粤曲、拔河、飞艇等文化活动,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计划,扎实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群研修研习、智慧非遗建设行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产业振兴
脆肉鲩养殖深加工成趋势
东升镇还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脆肉鲩之乡”,每年脆肉鲩销售额超过10亿元。这其中,也有胜龙村的贡献。
走进东升镇胜龙村,一眼望去皆是鱼塘,正是农村好风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提升村民的收入?我们综合考虑,把重点放在脆肉鲩这条"鱼"身上。”林志强说,胜龙村是大沙田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有农用地8000多亩,而脆肉鲩养殖用地就占6000多亩。
在胜龙村村委会,林志强向笔者介绍了该村通过脆肉鲩养殖带动村中经济发展的做法。2016年5月中山市嘉华脆肉鲩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胜龙村成立,合作社成立后,带动胜龙村农业整体发展。
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把村里的养殖户团结起来,将选种、养殖、鱼塘整治、鱼病防治、出鱼质量控制等环节慢慢形成一个标准,将鱼的质量稳定起来,促进销量的稳定,价钱才能提升,同时带动鱼塘租金收益,继而普遍提高村民收益。
“2015年到2016年间,我们村村民的分红是一年2000元左右一股。而2017年,分红则提高到了3300元,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创办了合作社,促进了胜龙村脆肉鲩产业的发展,鱼塘租金收益上涨带来的。”林志强表示。
在合作社二楼,窗外可见连片鱼塘。笔者见到了该合作社总经理黄嘉华,据他介绍,合作社现有鱼塘超1000亩,近年来的收入较为稳定。
黄嘉华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也是村里的脆肉鲩养殖大户。“我是从2016年初进入这个行业的,这几年下来我感觉村里养殖鱼塘亩数多了,人数也增加了。从刚入行时合作社有8个员工,现在有28个人。”黄嘉华说,“我们接下来会考虑采用深加工、冷链配送等方式,让胜龙村的脆肉鲩被更多人熟知和享用。”
近年来,村里的脆肉鲩养殖户越来越注重打造下游产业链,产业趋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据林志强介绍,中山市丽景脆肉鲩食品有限公司正在该村筹备厂房建设,租用600亩鱼塘,旨在打造集养殖、流通、深加工、冷链配送、餐饮消费、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全产业链。
目前,胜龙村将以脆肉鲩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契机,吸引更多实力企业加入养殖行业,打造以脆肉鲩为代表的高标农业平台,对鱼塘资源进行集约开发,提升村民整体收益和生活水平,摸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村貌改善
危桥变“连心桥”,暖了村民心
在胜龙村,有一座“北洲一桥”,长37米、宽24米。一桥横架北洲涌,底下的北洲涌流水潺潺。
从硬化的桥面和干净洁白的桥栏,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新生桥”。这条新桥,双向各留一条5—6米宽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相隔。
胜龙村内河网广布,是一条典型的水乡村落。北洲一桥原是村里一座几十年的老桥。过去是拱桥设计,年久失修,颤颤巍巍,村民过桥总是担惊受怕,是村民出行的心病。
近几年,镇政府加大对村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变。2017年,危桥改造完成,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北洲一桥。如今,北洲涌两岸,道路开阔整洁,一辆辆小车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以往的危桥成了村民生活及经贸的“连心桥”。
“这几年市、镇、村都很给力,村里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好,北洲一桥等路桥越来越好,不仅方便附近居民,也方便前往鱼塘的客人。我们出货也方便不少。”黄嘉华说,希望村居的交通水利越来越好。
为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胜龙村正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完善农村公路村村通、连村道路建设。林志强表示:“我们着重对村内低洼路段及路面损坏进行现场核查,确定维修的范围,希望给村民们建设一个宜居的美丽家园。”
除了农村交通建设,清洁工程此前也是胜龙村一个“头疼的项目”。之前,胜龙村保洁工作外包,环卫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我们村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民居大多依水而建,以前很多村民生活垃圾随手扔到河里,导致清洁工作难度加大,施展不开。如今,我村将原来外包的环卫保洁工作转为由村委会进行直营管理,外聘有环卫工作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制订严格的环卫保洁制度。”现在村里给每家每户发放一个垃圾桶,收集村民垃圾,在主干道路科学合理增设分类垃圾桶,普遍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主要河道聘请专人进行定期清理,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大大地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个村庄都要因村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一村一品才是真正的兴村之路。胜龙村将在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找准自身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村民奔康致富。”林志强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生陈伟祺通讯员刘思聪黄靖涵)11月1日凌晨4点30分左右,中山市港口镇木河迳东路十字路口、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