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中山成立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打造特色教学流派
[摘要]中山成立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打造特色教学流派
来自坦洲实验中学,也是初中数学共同体的副理事长高艳玲老师,正在进行课堂展示。受访者供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圆?你们觉得什么是圆?”中山市启发中学的孔进老师亮出一个圆形纸板问道。近日,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中部共进组成员和开发区一中部分数学老师,齐聚开发区一中录播室,开展了“概念教学专题研讨”。孔进在此进行《圆(第一节)》的公开课展示。多名老师也分别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效果、课堂设问等角度,交流切磋教学“技艺”,而这仅仅是该共同体的活动之一。
据悉,2015年,“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成立,由中山市初中数学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市解题比赛或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各学校推荐的优秀青年教师自愿参加,组成一个非官方、非营利的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共同体成立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初中数学教研活动。共同体牵头人,理事长周曙表示,希望通过教研共同体促进形成中山初中数学教学流派,熏陶更多优秀的教师,惠及更多的学生。
成立:
培养数学名师引领课堂教学
2015年3月,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成立,当时有65名会员。共同体成立之初,即投票选举产生了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中山市教研室副主任、市初中数学教研员周曙当选为理事长。他介绍,中山市各镇区、各学校教研水平发展不均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突出、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数学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是共同体成立的初衷之一。
周曙表示,组建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初心主要有三个方面: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打造一支中山初中数学名师团队;通过这个团队向全市辐射进而促进全市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通过全体成员持续的教研积累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山数学教学流派。
运作:
每月开展一次大型研究活动
据悉,理事会起草并在共同体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共同体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教研共同体的性质、宗旨、会员、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专业研究小组、工作小组、经费等具体事项。
三年来,共同体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理事会,研究学期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各专业组事先通过问卷星调查了解老师们的需求,提前做好活动方案,提交理事会讨论。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大型研究活动,会员考核组负责通过二维码组织报名、现场签到,登记学分。宣传报道组当天撰写报道,完成校对,确保第二天在中山教育信息网上发布。资料组收集活动资料,上传QQ群、微信群,供老师们查阅。
周曙介绍,微信群、QQ群成为老师们讨论教学、共享资料、交流论文、发布成果的平台。老师们在开设研讨课、举行教学论坛、撰写教学论文、分享读书心得、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积极、务实、高效、专业”的意志品质。
成果:
共同体多名老师获评优秀
2018年9月3日,在中山市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中山市启发中学的孔进老师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的高艳玲老师被评为师德标兵,中山市永宁中学的冯叶平老师和中山市溪角中学的杨蓓老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这四位老师同样来自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
据不完全统计,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成立三年多来,像高艳玲、孔进、冯叶平、杨蓓这样获得殊荣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石岐北区中学的史良老师、中山坦洲实验中学的何晓华老师也都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宋子红等老师获吴桂显教育基金奖励。在中山市中小学青年干部“3680”种苗工程第四期研修班30名学员中,共同体的三位年青会员邢海秋、杨思敬、温永谊位列其中。
采访中,孔进表示,作为一线的老师,最大的乐趣就是育人,看着孩子们在眼前成长,很有成就感!而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以育老师为己任,共同体团队倡导正能量,让有相同价值观的老师逐渐聚拢。“给我这样普通学校的普通老师成长机会,逐渐成为学校的顶梁柱,逐渐能独当一面。”孔进说。
展望:
为区域教研提供中山范本
来自坦洲实验中学的高艳玲老师,是中山市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初中数学特级教师。2017年5月,在坦洲实验中学举行特级高艳玲教学研讨会,全市300多名老师观摩了高艳玲执教的《一次函数》一课。数学共同体五位会员以论坛形式进行了评课。此后,共同体又相继开展了孔进、史良、邓凯、赵桂枝等多位名师的课堂研讨活动,逐步提炼出具有中山特色的课堂教学特色。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山市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和老师们一道开展了《构建数学教研共同体,创新区域教研新模式》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了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和谐共进的教研新路,为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中山范本。
中山市教研室主任何晋中表示,教师们在一个区域组成共同体,这种做法本身非常好,如果老师单打独斗,或者靠学校行政命令做一些事情,难度较大;而成立共同体,是教师们自觉自愿,有情怀有内驱力去做事,效果不言而喻。
他们还这样做
设8个共进小组
共同体下设8个共进小组,由相邻镇区和学校的成员组成,各小组设立组长,结合镇区和学校实际开展工作,给更多的老师提供锻炼和展示舞台。
同时,共同体成立了课堂教学研究组、课标与教材研究组、命题与评价研究组、论文与著作研究组、课题及成果推广组、信息技术研究组,分别由有专业特长的会员担任组长,招募组员,并组织、指导、引领会员开展相关研究。比如,2017年,课标与教材研究组连续组织了四次教材解读活动,分年级解读、分章节解读、结合具体课例对章节起始课的解读。
编撰成长记录
共同体每年都会举行年会,并且编撰成长记录,把会员们在论文创作、课题研究、教学竞赛、解题比赛、微课制作、外出讲学、评先表模方面的成果记录在册。
3年多来,共同体编撰了四本厚厚的书,分别是《麓山求学记》、《共同走过这一年》、《共同进步这一年》、《共同发展这一年》,记录了共同体的求索历程。
活动经费实行AA制
因为是自愿发起的组织,共同体搞活动,多数时候是AA制,平摊经费。然而成员们的积极性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比如,来自南朗镇云衢中学的任益兰老师,还有三乡镇三乡中学的梁霭娟老师,即使怀孕休产假也从不缺席活动。
共同体鼓励教师们读书,每年一次的读书分享会是传统节目。同时,鼓励老师们写作,在博客、QQ空间每天都可以看到老师们发表的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案例分析等,其他老师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
主张“真实”的课堂
理事长周曙一直主张“真实”的课堂,提倡“裸课”,摒弃“花哨”和“浮躁”,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工夫,在追求数学的理解上下工夫,在关注学生学的实效上下工夫。
共同体的所有活动,大家都能“脱口秀”,不看发言稿,不背发言稿。几年下来,老师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山市华侨中学的宋子红老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她做过多次评课和读书分享,每一次都是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赵明明老师是坦洲实验中学的年轻教师,为了参加市、省的片段教学比赛,她利用双休日面壁讲课、独自板书一百多次,获得广东省片段教学特等奖。
采写:南都记者侯玉晓通讯员何晓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标通讯员程家康)时下离台风“山竹”已过去两个月,但部分受灾较重的企业仍在缓慢恢复“元气”。近日,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