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大力推进昭通等帮扶地区产业扶贫项目,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 村民“家门口”就业 增收脱贫有保障
■实施6个产业合作项目投资
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全省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特别是中山市对口协作帮扶的昭通市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自2016年起,中山市由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小榄镇牵头,分别结对昭通市大关、盐津、绥江、永善4个贫困县,去年底就已建档立卡4.9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8万人,贫困村258个,深度贫困县2个,深度贫困村181个。为精准谋划,中山市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文件指导工作有序推进。截至今年8月份,中山市实施产业合作项目6个,投资4.2亿元,其中今年推进了中山素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盐津)食品加工、碧桂园房地产、中山卉盛花木(盐津、永善)等项目,实际投入6600多万元,产业带动增收效果明显。
“已引入市卉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昭通市盐津县和永善县分别注册分公司,依托昭通自然禀赋和中山市花卉苗木技术市场优势,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并采取订单生产、基地种植、集中销售的经营模式,通过务工、种植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通过投入约1000万元,种植花卉苗木8160亩,实现土地流转收入317.38万元,其中贫困户土地流转收入110多万元,共组织8个乡镇1.8万人次参与务工,实现务工收入19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6200人次60多万元。
劳务协作方面也是推动脱贫工作的重要措施,中山市已与昭通市结对4县和水富县共5个县签订劳务合作协议,设立劳务工作站,常年驻点开展就业转移工作,输出贫困劳动力到广东务工5600多人,其中到中山800多人;2017年度还招收687名昭通籍初中毕业生(其中贫困学生453名),到中山8所公办职业院校就读,今年计划招生780名。
■推出产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
肇庆、潮州是中山市精准扶贫对口单位,共涉及131条贫困村。在推进扶贫过程中,中山市强化产业扶贫,牢牢把握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推出一批产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
肇庆德庆县武垄镇云楼村,在中山市帮扶下成立了德庆富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为主体建立占地60亩的种养基地,投入48万元种植以蜜丝枣为主,紫淮山、南瓜、米为辅的产业基地,为贫困户提供了多个就业机会。中山扶贫工作队还投入96万元在村集体楼顶及贫困户楼顶建设光伏发电站,该项目按计划将分别为村集体、贫困户增加年收益3万元、6万元,收益期为25年。投入40万元参与县统筹光伏项目,可为贫困户增加年收益4万元,两个项目的实现,为确保脱贫不返贫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广宁县中山帮扶工作队想方设法在该县洲仔镇中心小学建起产业扶贫项目——50KW光伏发电站,同时在都塘小广场、富源村村头小公园、早洞大塘村文化小广场等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项目。工作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组将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抓住重点攻坚克难,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求实效,以更大的热情、更有力的举措、更好的成效让洲仔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潮州市饶平县新塘镇顶厝村,东凤镇驻村工作队投入部分资金120万元到食来运转生态园作为保本及固定收益项目,其中省专项资金90万元用于32户101人扶贫产业,东凤镇还自筹资金30万元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该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年均收入增收1000元。同时还开展黑山羊养殖、大棚蔬菜种植、茶园补助等项目,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和集体收入。
市农业部门表示,根据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农业部门将实施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行动等六大产业发展帮扶行动,推进特色种养业、电商、旅游、产销对接等扶贫方式,全方位促进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吴森林
通讯员梁妙铃
新闻推荐
4K电视试点城市专项基金开始申报 产业链升级项目最高资助150万元
本报讯(记者黄凡)记者16日从市经信局获悉,该局正在开展2018年中山市超高清(4K)电视网络应用试点城市专项资金项目入库及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