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籍乡贤发起创办“公益食堂”,带动居民和商家参与身边互助,半年来80多位志愿者累计服务公益5007小时 每天为老人免费提供200多份“爱心午餐”

中山日报 2018-10-15 02:10

三乡镇“正能公益食堂”不仅每天给老人免费送餐,还在旧粮所提供堂食,安排志愿者陪前来就餐的老人们聊天和欣赏唱歌表演。这份关爱风雨无阻,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爱心商家支持。10月13日上午11时,临近午饭时间,三乡镇圩仔社区的一间旧粮所里热闹非凡。当88岁的陈道泉骑着三轮车来到“正能公益食堂”时,80多位老人已排排坐在食堂准备享用“免费午餐”。食堂外,上百份饭食已打包完毕,正能公益志愿者们将骑着摩托车、三轮车给6个村居腿脚不便的120多位老人送去。

“正能公益食堂”是三乡籍乡贤郑桂耀、张广德、练伟棋在得知三乡镇社区农村还存在孤寡、空巢、贫困老人缺少照顾、吃饭困难等问题后,于今年4月一起发起创办的,并得到越来越多志愿者、爱心商家的支持,每天自发赠与爱心物资、款项以及参与义务劳动者络绎不绝,形成良好的社区互动。

■每天提供200多份爱心餐

每天中午是正能公益食堂最具人气的时候。食堂内错落地放置大圆桌和小方桌,身穿绿围裙的志愿者们擦桌子、摆椅子;食堂中央舞台上,麦克风、架子鼓、吉他等一应俱全,“歌手们”正在调试乐器,时不时唱几句暖场;厨房区最忙碌,七八个人配合着炒菜装菜、煲汤盛饭、洗碗分碟,每天中午老人们如约“赴宴”。

在厨房做菜的郭少洪是本地冷冻食品批发商,每天早上8点半,他会来食堂帮忙。洗菜摘菜、洗锅淘米、切菜备菜,无所不能,“什么活儿我都乐意做,中午还要去送餐呢。”

11点半左右,住在附近老人们陆续赶来。一份份热气腾腾的健康饭食送到老人们面前,公益演唱也拉开帷幕。在首首经典的怀旧歌中,老人们吃饭聊天,兴起时还一起哼唱,曲毕拍手叫好,宛如老友聚会般温馨欢喜。

据郑桂耀介绍,每天中午,食堂的大本营有约100位腿脚灵活的老人亲自前往吃饭,而约120份爱心餐送去各村,提供给桥头、乌石、圩仔等6条村居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每天共提供两百多份健康饭食,风雨无阻。“台风"山竹"当天,志愿者们还趟着雨水去给老人送餐,顺便了解老人的居家受灾情况。”

■村民互助感受爱也传递爱

与一般得到政府资助的“爱心午餐”项目不同,三乡镇正能公益食堂目前仍是一个社工联动、志愿者参与的纯民间运营公益食堂。

发起人之一的郑桂耀,在五桂山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今年4月,他和几个老友筹了几万元启动该项目。让他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下来,除了食堂的硬件建设外,启动基金几乎没动过。根哥美食每月提供7包大米,果之源水果店每天提供20斤水果,三乡市场的蓉蓉每天以批发价提供优质蔬菜,还有热心的企业家自发出钱又出力,既当志愿者还不时赠予款项支持公益食堂开展……

72岁的郑国民老人不幸中风,老伴也身体不好,女儿外嫁后,夫妻俩成了空巢老人。经济条件一般加上身体欠佳,两老的吃饭问题成了难题。郑桂耀得知老人家庭情况后,每天中午都安排志愿者给他们送餐,有时亲自送。每当老人遇到电器损坏、厕所维修等困难,郑桂耀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令人感动的是,帮老人修排气扇的是另一位在公益食堂受帮助的人。”郑桂耀介绍,这是三乡镇茅湾社区的一名自闭症患儿的家长。两个多月前,得悉“正能公益食堂”对腿脚不便的老人送上免费午餐后,他找到郑桂耀,为其20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也申请了一份。“他是一名单亲父亲,女儿还在外读书,每天他起早贪黑地工作,不便照顾儿子午餐,我们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想到他也被感动了,得悉村里的其他老人需要维修电扇,在群里自告奋勇地报名。”

“越来越多的党员、企业家、爱心人士及乡贤,甚至是受帮助过的街坊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基层党群联系的重要纽带”中山正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干事朱德芳评价说。

■“志愿中山”助力其专业发展

据朱德芳介绍,“正能公益食堂”刚启动时并没有聘请专职人员。今年6月,该项目得到中山正能社工中心全面统筹,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也多次到现场指导。经协调,“志愿中山”平台系统帮助其实现了人员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在7月成立了中山正能三乡公益食堂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累计服务公益时数5007小时,参与的热心志愿者达80多人。

“这一项目的群众性、公益性很强。”据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简伟波介绍,目前“公益食堂”已纳入全市志愿服务阵地“十百千”计划,挂牌三乡镇公益食堂志愿服务站,是全市上百个志愿服务站的特色站之一,市志愿者联合会将努力将其培育成新时代常态化、专业化、社区化的志愿服务项目。

文/图本报记者徐钧钻

见习生王欣琳

新闻推荐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山市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中山开展 180件艺术精品将分两阶段展出

本报讯(记者廖薇)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