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单肺比双肺更困难,医生提醒: 提防“慢阻肺” 从小保护好自己的双肺

中山商报 2018-09-22 00:39

住院30天,手术后康复45天……9月14日上午,60岁出头的卢根(化名)与病魔斗争多时,终于走出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大门;他的左胸,也换上了一个新肺。这是医院实施的第2例单肺移植手术。该院呼吸内科主任学术主任袁小玲评点说:“卢大叔的运气真好。然而,他一直没关注过双肺健康,这一点给一般市民敲响了警钟。”

记者范展颢通讯员林茹珠唐柳青

病情:除非换肺,否则熬不了多久

今年7月初,卢根因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入院。他告诉记者:“动一下就气喘,不能低头,不能洗澡,只能一直躺在床上。”

袁小玲补充说:“注意疾病中"终末期"这三个字,卢根的病情非常危重。保守治疗的话,熬不了多久人就撑不下去了,最彻底的做法是换肺。”

此前,卢根曾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次急性加重而多次住院,需要借助呼吸机通气。经过医患双方商议,他具有肺移植指征,加入等待肺移植队列。

8月初,一名年轻市民因事故而离世,家属自愿无偿捐献其器官。年轻市民的肺部,与卢根的身体匹配。

袁小玲告诉记者:“当天就做了肺部移植手术。经过综合评估,卢根的营养状况极差,瘦得皮包骨头,难以耐受双肺移植,最终决定实施单肺移植。卢根的左下肺存在早期肺癌结节,于是实施左侧单肺移植手术。”

分析:肺移植难度最大,三大难关逐个闯

市人民医院外科ICU(重症监护室)主任梁宏开告诉记者:“这次手术,医护人员涉及了心胸外科、麻醉科、外科ICU、呼吸内科。俗称"叶克膜"的体外心肺循环系统也准备好了,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心脏衰竭或肺脏衰竭,支持生命撑下去。”

梁宏开分析说,对病人而言,肺移植有3个难关要逐个闯过。首先是手术关,然后是器官排斥反应关,最后是感染关。

袁小玲告诉记者:“卢根大叔年纪偏大,做手术和术后康复出现病情反复的几率很大。肺移植的难度比心脏、肝脏移植大得多,因为肺部是用于呼吸的,与外界自然环境直接产生接触,感染的几率很大。因此,术后跟踪要更仔细。”

手术过后,卢根多次出现排斥、感染等并发症,医护人员一一闯过。术后第18天,麻烦来了,卢根右侧肺部出现“气胸”,肺膨如气球。

梁宏开告诉记者:“卢大叔左右两侧肺部一新一旧,不一样,气压也不一样。右侧肺部受压过重,出现"气胸",这是单肺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

最终,8月29日,卢根接受了第二次手术,为治愈气胸进行了“右侧肺减容+肺大泡切除+胸膜固定”的综合治疗。

肺移植45天后,卢根告诉记者:“虽然比不上年轻人,但现在呼吸畅顺多了。”当天,他出院回家。

新闻延伸

详解“慢阻肺”:

不爱惜双肺,年纪大了麻烦多

卢根的太太丁女士告诉记者:“卢根年轻时在铸造厂的翻砂工序上班,粉尘那叫铺天盖地。他还喜欢抽烟,一天三包。”

“卢大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俗称"慢阻肺"。”袁小玲回应说,长期高强度吸烟,工作环境恶劣,从不注意保护双肺,是卢根患上“慢阻肺”的重要诱因。

据介绍,“慢阻肺”的特点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其主要病因是吸烟、粉尘导致了肺部异常炎症,并引起显著的全身效应,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长期咳痰、呼吸困难等。

此外,“慢阻肺”还将影响肺外组织,包括骨骼、骨骼肌、心脏以及其他多个器官,属于全身性疾病。一般情况下,如果等不及肺移植,“慢阻肺”的病死率极高。

新闻推荐

“海归”钟情城市规划 建“民间智库”服务家乡 对话中山市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会长欧阳洁

欧阳洁立志将自己的所学所长服务于家乡。石岐女孩欧阳洁喜欢喝咖啡,这是在英国留学6年养成的习惯。她是市政协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