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科技创新落子 两区一湖一岛
7月份的一篇《中山翠亨科学城将是什么样?全球征集设计理念和方案》的消息在朋友圈热转。翠亨科学城的提出,更加丰富了中山市“两区一湖一岛”平台的内涵。
“两区一湖一岛”中的“两区”是指火炬区、翠亨新区,“一湖”是三角镇迪茵湖科创基地,“一岛”是指坦洲科创岛。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两区一湖一岛”正打造“联合创新圈”,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吸引高端资源集聚,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名词解释
两区一湖一岛
●火炬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打造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1”创新载体、重点建设健康科技、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翠亨新区:规划科学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经及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三角迪茵湖科创小镇:发挥深中通道的快速连接优势,建设集创新型企业加速器、教育科研、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科教创新生态小镇、重点发展高端精密电子、人工智能、高端教育等创新型产业、引入国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造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创新高地。
●中山(坦洲)科创岛:发挥港珠澳大桥的快速连接优势,综合布局科技、文化、创新孵化等功能,重点对接港澳产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
9大市级产业平台
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三角园、黄圃园、坦洲园、板芙园、小榄园、古镇园九大市级产业发展平台,分布在东部组团、东北组团、南部组团、西北组团,总规划面积达153.36平方公里。这些产业发展平台不是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其更大的作用是实施产业平台树标提质增效计划,推动平台向省级、国家级迈进,使之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积极承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高端要素资源外溢,引进国际高端产业项目、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集聚的产业创新带。
“两区一湖一岛”做好“东承西接”文章
今年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山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坦洲科创岛、三角迪茵湖科创基地建设,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
“一湖”处于中山市东北组团,更多将北接广佛的创新资源,“一岛”更多是对接港珠澳,“两区”更多则是对接深港澳的创新资源。通过“两区一湖一岛”可以使中山更系统更完备地承接周边核心城市的创新资源,利于中山利用这个创新载体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从珠东来看,东莞正处于广深创新走廊的中间,东莞发展占尽地利;从珠西来看,未来广佛连接珠海、澳门,中山就是中间地带,也将占尽地利。”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三角分园办公室副主任徐永明指着《中山市产业平台(2017-2025)布局图》说。
在这一布局图上,记者看到,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将“两区一湖一岛”创新平台连通,中山市规划的9个市级产业平台,有6个分布在“两区一湖一岛”附近区域。将来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开通,就可以将黄圃、三角、民众、火炬区、翠亨新区、南朗、坦洲等镇区连通,并与广佛、珠澳对接。
今年4月2日,省委书记李希到中山市调研提出,中山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主动对接深圳、香港,进一步密切与粤西地区的经济联系,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两区一湖一岛”正打造“联合创新圈”,正是“东承”“西接”的重要平台。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市科技局已组织有关专家到实地调研,“两区一湖一岛”创新平台建设方案预计9月底前出台。抓住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吸引海内外科技成果在中山市转化与产业化。
两区实施“五大工程”做好创新“领头羊”
在“两区一湖一岛”格局中,作为引领作用的两区正加大创新力度。火炬区和翠亨新区将通过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实施“五大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建设成为中山创新发展引领区。
火炬区上半年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该区上半年科技项目实现量、质双提升。1-6月,共组织800多个项目申报各类科技资金,获批市级以上财政资金6642万元。康方、明峰2家团队成功获批省创新团队,视频监控系统高速高清摄像光学镜头等5个项目获批省科技进步奖,上述两项均占全市100%。
规划中的翠亨科学城作为中山市的重要发展平台,将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的典范,着力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珠江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平台和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市科技局积极配合推进翠亨科学城建设,主动参与科学城前期规划设计咨询工作,共同致力于把科学城建设成为中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
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工委书记、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火炬区、翠亨新区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先要发展好实体经济,第二是要突出科技创新,第三是要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两区需进一步构筑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旨在完善创新生态、夯实创新基础以及营造创新环境。要抓住“广东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契机,突出中山“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和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的地位,为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地区,做出两区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产业平台成智造新引擎
既自己“育苗”也引种“大树”
中山市正努力探索“创新平台+九大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这种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开放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之路,将更好地融入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融入大湾区建设,构建”外联内通“的创新圈,并以此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9大市级产业平台中,落户三角的正是以迪茵湖为主并向民森信息科技园等周边延伸的产业平台,可以说是一个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在这个市级产业平台重点项目情况的公开栏中,有包括投资1000万元的VDE(国内国际检验中心)。这是国家级检验中心在华南地区的二级检验中心。
虽然创建“一湖”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却已吸引了清华启迪、威士曼、康众、智能共享、哈工大超导腔等高端项目洽谈或签约。
在“两区一湖一岛”创新平台中,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链条。以入孵“一湖”的项目为例,这些项目成熟后,当需要扩大空间时,还可以进入附近的市级产业平台进行孵化。
随着,创新平台的不断完善,中山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比如,创新主体规模加速扩大。目前,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15家,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760家。企业研发活动日趋活跃。全市187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37.9%。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截至2018年5月,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18件。创新平合载体加快建设,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其中国家级7家,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成功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一批海内外顶尖高校在中山设立创新中心。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启动征集2018年度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技术、节能环保等支持开展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攻关。
在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中山市将持续推进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加州伯克利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全球顶尖院校合作,吸引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进国科大创新中心、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微孔膜产业研发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孵化器、哈工大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
数说中山市创新成效
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15家,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760家
2.187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37.9%
3.截至2018年5月,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18件
4.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其中国家级7家
文/本报记者谭华健
图/本报记者夏升权
新闻推荐
中山:滴滴至今未办理登记注册 今年罚款72.5万元,滴滴至今一分未交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实习生孙浩然、通讯员洪鸿标报道:羊城晚报记者昨日从中山市交通运输部门获悉,截至目前,“滴滴出行”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