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樊纲中山开讲: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人口增长“磁力场”
樊纲认为,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才刚过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质上还将受益于城市化。而实体经济、人才交流、社会体制的升级将成为大湾区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的“磁力场”。
文/图记者梁展宏
嘉宾观点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大湾区”核心在于城市化
在本次演讲上,樊纲结合地缘、人口等综合因素,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即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中国大湾区”。
樊纲指出,这是一个准确的表达。首先,在地理概念上,中国沿海地区没有比这更大的湾区;在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湾区。他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1.2至1.4亿的庞大规模,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来可能是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湾区和大都市圈,名称甚至可以进一步简化为“TheGreatBayArea”(世界大湾区)。
“中国现在正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需要大的空间、大的城市群的形成,大都市群的形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住房、交通、人员就业,新的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空间。雄安新区为京津冀提供了一个大的空间,大湾区则为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提供了新空间。”樊纲认为,结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大湾区的发展根本上还是一个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他认为,作为一个促进粤港澳地区人才、资金、城市化建设融合的区域,大湾区发展的首要目的是让整个湾区的内部要素实现流动便利化。这个便利化要包括到人员往来、货物通关、资金融通、信息流动等方方面面。而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无论是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等城市群概念,其核心发展的源动力还是来源于城市化。这当中包括国家对于大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深入,对于解决现在城市化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住房问题)的积极探索。
“中国拥有着14亿人口,目前国内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超大规模城市化,而城市化问题正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湾区所迸发出来的经济、城市活力,将成为它吸引人才持续落户的关键。”樊纲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周年,如今正处于新时期的关键节点。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好就是一国两制下国家改革的一块“优质试验田”,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区域经济改革。
他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大湾区应该具备一个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这样能够便于在管理上、规章制度上有一个统一机制,解决区域融合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且,制度的融合最终是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各种经济行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的融合起来。
专家建议避免各自为政:发展大湾区要有“大都市群”意识
“如今中国面临进一步开放的问题,大湾区结合港澳,是进一步开放的过程。”在谈及如何促进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话题时,樊纲呼吁大湾区内各区域要有“大都市群”意识,即不要再各自为政,要以开放的态度融合发展。
“目前大湾区有五个自贸区,首先是香港和澳门,是自由贸易的关税区,同时又有南沙、横琴、前海三个自贸试验区。如果这些区域能够形成一个"2+3"自由贸易区联盟,不仅能够促进自贸区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他指出,现阶段直接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自贸区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可以用自贸实验区和自贸区去对接,以此促进大湾区的发展。
樊纲还特别指出,国家建立大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更好地发挥港澳作用,促进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从近两年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提出要用改革的意识来发展大湾区,要建立属于大湾区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通关、教育、医疗、社保等如何实现便利互融。
他认为,当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都在发生“双转型”趋势,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单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转型,如伦敦、纽约、新加坡等传统金融中心都在积极发展创新科技。未来,中国单一城市也会陆续向都市群转型,预计中国将会有若干个1亿人口以上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功能亟待突破区划边界实现深度融合。
“以香港、广深地区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处于向都市群转型、向高科技发展转型的新阶段,尤其是区域科技产业也已经从以学习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如何把粤港澳三个区域组合起来,高新科技怎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怎么发展,这些都决定着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成色。”樊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将要面临两大转型:第一,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第二,从原来的金融中心(以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
人物简介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学术专长是理论经济学,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樊纲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新闻推荐
近日,广东缘森泰装饰成立五周年群星演唱会暨业主答谢晚宴新闻发布会在石岐大信居然之家·简爱家居五楼中庭举行。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