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枢纽机场选址获批 肇庆乘“机”起飞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珠三角枢纽机场选址。记者从肇庆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新机场距离肇庆主城区仅22公里,机场30多公里半径内覆盖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金利高新区等6个重大产业平台,未来新增4条高铁城轨、3条高速和多条干线连接新机场。站在航空“风口”上的肇庆,交通区位、战略地位、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南方日报记者杨慧荣施亮
战略新展望
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凸显
珠三角枢纽机场是《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5大干线机场之一,定位为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西部枢纽机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点枢纽,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交通区位上看,新机场选址横跨佛山高明区更合镇和肇庆高要区蛟塘镇,离肇庆主城区仅22公里,机场30多公里半径内覆盖了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2个重大平台和4个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从旅客吞吐量上考量,预测到2035年新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000万人次,到2050年旅客吞吐量为6000万人次以上,肇庆优越的交通区位将使其具备明显的集与散功能。
根据规划,新机场的旅客覆盖广佛肇、辐射珠江西岸、粤西和部分桂东地区。在辐射珠江西岸、粤西和部分桂东地区中,肇庆是新机场辐射腹地中的重要支点。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在建的广湛高铁、规划中的深南高铁和珠肇高铁均经过肇庆,可以为新机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货邮。
从战略支点上考量,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接壤的主体城市,新机场建设将有利于肇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帮助肇庆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大西南,积极融入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为大湾区畅通要素资源循环提供重要支撑。
从创新要素流动上考量,新机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助力肇庆深入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产业发展带,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推动空港物流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认为,珠三角枢纽机场的建设能够有效满足珠江西岸区域日益增长的航空出行需求,带动肇庆等珠江西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湾区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进入“航空时代”将大大提升肇庆在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支点意义。
交通新格局
“水陆铁空”全面崛起
重要航空枢纽需要庞大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撑。2013年珠三角枢纽机场启动规划建设以来,肇庆积极主动谋划产业、交通、城市等多方面工作,力争更好更快融入“航空时代”。
根据相关交通规划显示,未来肇庆将增加4条(段)高铁和城轨、3条高速公路和多条市内干线公路无缝连接新机场。
4条高铁和城轨分别为广湛高铁、珠肇高铁、深南高铁、肇顺南城际,其中广湛高铁已经动工建设。
3条高速公路为肇明高速、广佛肇云高速、江肇第二高速,其中肇明高速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动工建设。这3条高速公路将与现有广昆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构建完善机场周边高速公路网。
“十三五”期间,肇庆积极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无缝对接“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起“一条城轨、三条高铁、七条高速、一条黄金水道”的综合交通网络。其中,西江黄金水道航道升级,5000吨货轮常年通江达海,成为全国第二大繁忙的内河运输通道;南广高铁和贵广高铁在肇庆东站汇聚,多条高速公路左右逢源、东西起舞,通往广深港三个湾区核心城市的高铁和城轨班次翻番。
在高铁让肇庆实现20分钟到佛山、40分钟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80分钟到香港,不少广深港市民发出感慨:“肇庆原来离我们很近”。
新机场的建设,将直接促使肇庆形成涵盖“机场+高速+高铁+城轨+水运”的现代化、立体式外联动脉网络,进一步增强肇庆交通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曹允春认为,抢占新机场的红利,既要做好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加快周边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地面交通建设,又要做好城市功能的配套,把握临空经济的机遇,加快临空物流、民航综合服务业、临空商务等相关临空产业的布局。
产业新机遇
产业集聚的新坐标
在高新技术产业对航空运输高度依赖的当下,新机场将进一步带动广佛肇都市圈和大湾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大湾区面向大西南以及对外合作开放的新窗口。
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省级西江高新区、省级金利高新区、四会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端州双龙经济开发区等6个重大产业发展平台为首的肇庆“2+4+N”发展平台,均位于新机场30多公里半径覆盖范围内。如此密集的产业腹地,将为肇庆建设空港经济区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近年来,肇庆积极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落地,持续形成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土地空间、营商环境以及产业发展等“六大优势”合力,努力突破GDP超3000亿元“瓶颈”。
2020年,肇庆提高招商引资门槛,新引进产业项目505个,计划投资总额116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70%。全年新增开工、竣工项目近600个,实际投资额起500亿元,吸引宁德时代、小鹏汽车、肇庆万达、风华高科等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投产。
2021年,肇庆继续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思路,力争建设工业平台25个,全年新引进项目1000个以上,新增落地开工产业项目600个以上、竣工投产产业项目500个以上。
“十四五”期间,肇庆全面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度对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带,以“2+4+N”发展平台为主阵地,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形成2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制造业集群,10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
围绕新机场布局的空港物流、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业、航空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临空产业园、物流园、空港新城等重点产业平台,也将促使肇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围绕新机场建设大湾区—大西南科技产业园、大湾区—大西南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重大载体,推动肇庆产业承载力、竞争力实现双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
空港经济区要与城市、产业和交通有机结合
珠三角枢纽机场的建设能够有效满足珠江西岸、粤西和部分西南城市日益增长的航空出行需求,带动包括肇庆在内等珠江西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抢占新机场的红利,既要做好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加快周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地面交通建设,又要做好城市功能的配套,把握临空经济的机遇,加快临空物流、民航综合服务业、临空商务等相关临空产业的布局。
从全球和中国临空经济的成功案例来看,一个成功的空港经济区取决于机场吞吐量、区域经济腹地支撑两个核心因素。肇庆要抓住空港经济区机遇,需要从两个核心因素中寻找答案。
第一,肇庆要发挥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优势,不断健全交通便捷度和覆盖面,让新机场的旅客和货邮吞吐量越做越大。第二,肇庆要将重要产业平台聚集在机场周围,吸引临空全产业链进驻,为空港经济区发展提供巨大的产业承载能量。第三,空港经济区要跟城市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孤岛经济”,因此需要加快机场与市域集疏运体系互联互通。第四,机场是一座城市离世界最近的地方,肇庆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有针对性地吸引全世界产业和消费形态前来发展。
■观察眼
“双枢纽”加持
肇庆交通的“入圈”与“出圈”
在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珠三角枢纽机场选址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提出要构建完善以铁路为主干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肇庆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部,向东与广佛等核心城市相连,向西与大西南多地接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可以说肇庆被纳入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重要区域。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明确提出打造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机场站两大枢纽,肇庆正式进入航空+高铁“双枢纽”时代。
“双枢纽”交通加持下,肇庆如何将区位优势放大,“吃”透政策红利?肇庆需要积极“入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交通圈;也要加快“出圈”,成为湾区发展要素辐射大西南的“桥头堡”。
近年来,不断加密的高铁和城轨网络,让肇庆实现20分钟到佛山、40分钟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一小时20分钟到香港,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并成为西南地区高铁进入大湾区的首站,全面融入国家高铁经济圈。
迈入“十四五”,肇庆东站将引入更多高铁线路,推动肇庆与香港、深圳、广州、珠海、中山、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肇庆与大湾区核心城市间的直联直通,并带来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大湾区产业要素向肇庆聚集,助推肇庆加快打造大湾区制造新城。同时,依托珠三角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肇庆推动临港、临空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枢纽经济、空港经济和物流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目前,肇庆正积极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港口整合,规划以肇庆新港为核心构建“一市一港”港口物流新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江内河航运中心,打造大湾区江海联运枢纽和辐射西南地区的水运集散中心。
从“岭表南来第一州”到“高铁时代”,再到“双枢纽”格局,肇庆的交通格局历经了多次变革。如今,“双枢纽”加持下的肇庆,带来以往难以比拟的发展潜力。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杨再睿,通讯员吴君、杜哲锋报道:新春伊始,在肇庆蓝带啤酒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为新一年的订单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