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加码高等教育:17所新高校建设提速 8所为“合作办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3-24 10:22

近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在高等教育上正在“提速加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新的大学、学院建设在快速推进。

2021年2月3日,广东省港澳办会同广州、深圳市及省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广东省进一步深化粤港合作若干措施有关情况,明确表示推进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的合作办学相关工作。

同在2月初,据东莞当地媒体报道,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250亩用地和滨海湾校区一期550亩用地将在年内完成供地。力争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区教学区的建设,并实现招生办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以来,包括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建设在内,一共有28处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建设正在推进。如果只计算大学和学院建设,也至少有17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动工或筹办,其中8所为合作办学。

“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科研创新的阶段。”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大湾区城市主要是引进企业,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发展更多的大学、大的研究院和科学装置,以发展高端的第三产业。高校对于科研创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高校建设提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工建设。”

2021年1月29日,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作202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工作时,温国辉这样表示。

在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许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均列举了“十三五”时期在教育尤其是高校建设上的进展。

比如,珠海市表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校区等高校加快发展,UIC新校区建成使用;佛山市提出,合作共建3所省属高校佛山校区和3所部属高校佛山研究生院,完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第一轮创建工作;东莞市表示,成功争取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落户。

事实上,近一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多所高校的建设工作正在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后发现,近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至少有17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建设中。

其中,一些大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比如,广州2021年教育工作重点确定,争取今年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目前,港科大已启动2021至2022学年招生,课程类别分为清水湾校园课程和港科大(广州)学术先导计划课程两大类,其中港科大(广州)学术先导计划课程报名截止时间为3月1日。

还有一些大学正在加快建设中。比如,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有一些则刚刚获批建设,或者发布设计方案,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为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如此积极地创办大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好;但院系调整后,广东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不足。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中央的资金、政策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性不够,导致尽管广东经济发展较快,但高等教育仍然是呈现“大而不强,多而不强”的局面。

“现在,广东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发展高校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他说。

不过,广东的新高校建设,采取的是多种路径发展。

目前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建设的高校中,主要分三种类型:其一,自主建设,如佛山城市大学、东莞的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其二,和香港、澳门的高校合办,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其三,和北方的知名高校合办,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等。

胡刚表示,大湾区内地9市的高等教育质量,和长三角、京津冀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经济发展不相称。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像企业,需要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提升教育质量,选择与其他强校尤其是香港的强校合作,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高等教育质量跨上几个台阶。同时,对于香港的高校来说,这也是双赢的选择。

“香港只有几百万人,对香港的高校来说,市场比较小,如果到珠三角开办高校,招生可以面对整个内地的学生,市场一下子就扩大了。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此也很欢迎,基本上是提供土地、房屋、生源,教师带课本来就可以上课了,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多还超过本部,所以,香港的高校很积极,珠三角城市也很积极。”胡刚说。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广东2019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万,这一数据和2006年的100.86万相比,已经翻了一倍还多。

因此,广东尤其是大湾区内地9市并不缺少大学,缺少的是好大学。自主建设以及合办大学“两条腿走路”,能够改变这些地方高校“大而不强”的局面吗?

胡刚指出,和好的大学合作办学,有望带来全球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对大湾区的高校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看到的是,大湾区内地城市在选择合作办学的大学时是有指向的,必须是好的大学才会引入办校。等这些学生出来工作之后,也会为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他表示。

储朝晖也认为,广东与香港和北方的强校合作,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作为打基础的阶段,这一选择是可以的,但要走到顶端就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制度的保证。”

他认为,办大学有资金的支持,可以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但不能真正成为一所强校。“对于广东高校的未来发展,我认为要考虑适当性,就是不要简单的做大学的"加法",也就是不是大学数量多,就必然有好大学,最关键的是有高端的设计。广东的资金相对宽裕,但要办一所好的大学,需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办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有现代大学制度,因此,在办大学上应该控制适度的规模。”

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湾区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地提升基础教育的数量。

根据2021年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三五”期间,广州提前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为51.11%和87.04%;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6.54万个、示范性高中31所。珠海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新增公办幼儿园51所、学位4.2万个,新增中小学校38所、学位5.1万个。

此外,“十三五”期间,佛山市表示,完成学前教育“5080”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163所,新增学位6.3万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6所,新增学位18.9万个。东莞也提出,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12.5万个。中山市表示,幼儿园增至552所,完成新扩建公办中小学53所,增加公办学位3.2万个;肇庆市表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2万多个。

在基础教育学位增长的背后,是作为人口流入地的粤港澳大湾区补基础教育短板的努力。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从2015年到2019年,大湾区内地9市中,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的招生均出现增长,其中佛山、珠海和中山的普通小学招生增幅超过20%,深圳、东莞和惠州的普通中学招生增长20%以上。

与此同时,小学和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量也出现明显增长。其中,佛山市以35.09%的增速,位列大湾区内地9市2015年到2019年小学专任教师增幅首位;深圳市以44.23%的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增幅,位列大湾区内地9市首位。

在高校建设快速推进,基础教育不断“补短板”的影响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正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陈洁,刘蕴仪 编辑:李艳霞)

新闻推荐

粤多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汕头东莞肇庆发放近亿元,保障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保障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指导各地执行社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