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吟唱中的灵魂洗礼 评大型原创廉政主题音乐剧《青天之端》
音乐剧《青天之端》演出剧照出品方供图
●陈建森
大型原创廉政主题音乐剧《青天之端》,以全息影像和舞台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演绎歌颂“清官”反对“贪官”的历史故事和古老传说,顺应了新时代反腐倡廉、勤政爱民的民心所向。但“老戏”怎样才能唱出“新意”?这是目前戏剧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将铁面无私、廉洁公正的包拯称为“包青天”。《青天之端》的剧名含义深刻、巧妙。“端”明指端州、端砚,暗指“包青天”的清明正直抵达青天之顶端,成为古往今来廉政爱民的典范。剧名一语点破主题,却又有深意藏于其中。《青天之端》将诗教与乐教融为一体,在艺术创作上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以“端砚”作为贯穿全剧的道具,以贡砚的失而复得为纲,以包拯调查破案、兴学教化、抗洪抢险、迁移城池、兴修水利、打井除疾以及汉僚融合、男女情爱等为目,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编织成一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网,全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起承转合,顺理成章。
二是通过声乐曲调的对比设计,在矛盾冲突中演示反腐倡廉、勤政爱民的乐思和主题,成功地塑造了“清官”包拯和“贪官”梁栋两个人物形象。自宋以来,端砚乃朝廷贡品。根据剧情,端州每年只需向朝廷进贡十方端砚,但沿途所经地方贪官雁过拔毛,中饱私囊,将进贡数量私自增加到一两百方,不然贡砚无法顺利到达京城。音乐剧一开始就设置包拯初到端州,面临的是一派凄凉的景象,洪水过后饥荒肆虐,哀鸿遍野;青少年无处读书,四处游荡;收成靠天,仓储不足;汉僚百姓冲突不断;砚工们在狭窄的坑道上艰难作业,悲愤无奈地唱出《我要见青天》的心声,为包拯的出场造足了声势。包拯下车伊始即遭遇一百方贡砚失窃,他当机立断“只征贡数”,并与端州的父老击掌盟誓:“我包拯昨日不为一方端砚而来,它日也不持一方端砚而去。”
剧中,包拯在端州知军州事三年,所治之处,盗贼敛息,民乐耕桑,水疍山僚,诗礼教化,政声卓著,百姓称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首表明包拯为官心迹的主题曲《清心直道》统领全剧,一唱三叹,响彻青天之端,令剧场观众荡气回肠。而与之相反,端州通判梁栋当初也是心怀抱负,只可惜走错了道,七尺男儿在功名利禄面前折了腰,官场之上小心翼翼东奔西跑左右投靠,相信了上层贪官许其主政端州的承诺,被急功近利的欲望冲昏了头脑,谋害包拯剑走偏锋,却落入自己处心积虑编织的圈套,悔之晚矣。
三是音乐剧主要以音乐和歌词演述剧情。《青天之端》以咏叙调为主,以宣叙调为辅,强调音乐的逻辑性,注重曲调的流畅、平稳和曲调结构的均衡、对称、完整,讲究曲调、乐句发展的重复和变化重复,多用和声增强舞台效果,注意音乐的整体音响与接近生活口语的歌词搭配,音情辞情相得益彰。
四是编导善于运用现代声光摄影技术辅助声乐排场,呈现音乐剧的艺术密度,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小戏台”联想到“大天地”,从而感受审美的愉悦。《青天之端》的主题分反腐倡廉和勤政爱民两个层面。编导将这两个层面构思为两条线索安排剧情场次,彼此交相辉映,相生相长。在利用现代声光舞美技术进行排场和舞台调度方面,该剧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运用灯光“剪影”技术提前“爆料”,制造悬念。如在第三场“宝月暗流”中,贪官试图拉包拯下水,一方面与端州首富莫天香相互勾结,让莫天香出面将宝月台私宅贿赠给包拯;一方面又派“黑衣人”上山寻找何书办,企图销毁记录其贪赃的账本。包拯一方面为了调查贡砚失窃的案件,一方面又想解决端州青少年读书的问题,于是就将计就计让莫天香将宝月台私宅重新设计为“星岩书院”,但遭到百姓的误解。此时编导安排了一个“小过场”:舞台上灯光转暗,出现了三个人的“剪影”,一个是官人打扮,一个是莫天香,一个是黑衣人;通过三个人物“剪影”的对话,暗示贡砚失窃与官商勾结作案有关,然而“官人”和“黑衣人”的真实身份却秘而不宣,引发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第二,运用灯光照射形成不同的光区,将不同时空发生的场景同时呈现在同一舞台上,将古代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技艺“和合”为戏剧的演述形态。如第五场演述端州洪水泛滥,瘟疫流行,河水污染,包拯带领民众抗洪抗疫,决定先在府衙后花园“打井除疾”,却受到通判梁栋的百般阻挠,原来正是梁栋监守自盗,将一百方端砚埋在后花园的洗砚池前。梁栋阴谋败露后,编导安排包拯连唱“三妙”怒斥梁栋:“此一妙,你与天香勾结用迷幻药迷倒守卫把一百方端砚盗”,舞台一侧出现天香和梁栋密谋用掺杂迷药的蜡烛迷倒守卫的情景,然后切光;“此二妙,借为后花园修洗笔池而暗度陈仓明修栈道”,舞台一侧出现俢洗砚池的人悄悄埋端砚的情景,然后切光;“此三妙,迷幻药败露你趁乱下毒毒死天香嫁祸不成,又用"七步红"把我们的视线引向山僚”,舞台一侧出现天香被毒死的情景,然后切光。舞台上通过两个光区呈现两个时空,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端砚案重要细节的还原,帮助观众理清案情的真相。
第三,利用全息影像配合现场表演,将观众带入形象逼真的立体情境,加强了视听力度,极大地增强了音乐剧的艺术感染力。如第一场“只征贡数”开场,全息幕的影像与现场表演相结合,呈现令人压抑无比的砚坑景象,砚工们在狭窄的坑道上艰难作业,一曲合唱《我要见青天》唱出他们的悲愤、无奈,也奠定了全剧的情感基调,让整出戏一开场就声势夺人。又如在第四场“排沥垦荒”中,编导通过影像设计配合歌舞表演,在舞台上呈现出洪水来袭,家园被淹,端州百姓四处逃命的立体场景。再如最后一场“掷砚成洲”,端州百姓敬送“包青天”晋京赴任之际,与包拯三击掌为他壮行;然而,船行至羚羊峡,风云突变,侍从双儿捧出一方端砚,诉说端州百姓执意要报答恩公,盛情难却,不得不收下的实情。于是,包拯将这方砚台沉于江中,实现了“不持一砚归”的诺言。全息幕上,还原包公掷砚过程,端砚落水的地方现出今天的砚洲岛,留下“包公掷砚成洲”的千古传说和青天美名。全剧在《清心直道》的歌声中完美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编导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增加艺术可信度,有意融入端州地方风物和广府方言进行创作,上接“青天之端”,下接南粤地气;“讲真”“冇得倾”等台词的出现,不时令现场观众会心一笑。
《礼记·乐记》云:“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回顾《青天之端》全剧,《清心直道》的歌声仿佛从古代走来,走进了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汇入了今时今日人民的心中。“为官若不治本只治标,如何对得起这乌纱帽?”剧中包拯的扪心自问,如雷贯耳,催人警省。“包青天”坚毅、清廉、勤政、爱民的伟岸形象令人愈发肃然起敬。全剧歌词句句说古,而字字喻今,使观众在喻世、警世、醒世的吟唱声中接受一次次灵魂的洗礼,而这也正是《青天之端》在艺术欣赏价值之外,尤为值得褒奖的成功之处。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杨丽娟通讯员钟红)近日,端州区首个“智能执法办案区”正式启用。该“智能执法办案区”设在端州公安古塔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