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边界建科创试验田 法律人才有望内地执业多名香港政界人士与专家学者解读,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如何重振旗鼓
[摘要]多名香港政界人士与专家学者解读,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如何重振旗鼓
编者按:40年砥砺奋进,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香港见证并参与了这段历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香港在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也迎来了有如“定海神针”的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开启历史性新节点。香港,正迎来扬帆再出发的最佳契机。即日起,我们开设“香港扬帆再出发”专题报道,专访香港各界人士,畅谈港深及粤港合作的无限可能,并展望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发展前景。
11月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经深圳赴京,期间将与相关部委举行会议。11月6日晚抵穗,7日分别在广深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香港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修例风波”,又遭遇第三波新冠疫情,直至最近失业率达到16年来的高位。所幸,香港也迎来了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随着社会状况日趋稳定,各行业复苏在望。近日,南都对话多名香港政界人士与专家学者,解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香港可以如何重振旗鼓,扬帆再出发。
多重背景:暴力滋扰减退,新冠疫情未清
10月,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直言,“香港打工仔最大的愿望其实就是安居乐业。”作为香港最大劳工团体代言人,吴秋北表示,去年“修例风波”期间,暴徒的破坏行为令香港经济严重下行,各行业收益都有30%到40%的下降,“他们对暴徒打烂他们饭碗的行为,早已深恶痛绝。”所幸,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迅速止暴制乱。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今年9月也强调,香港国安法为恢复香港稳定带来显著效果,鼓吹“香港独立”或与外部势力勾结的情况已明显减退,暴力行为及公然违反法律和秩序的情况也大幅减少。
然而,今年7月,第三波新冠疫情的暴发令正欲复苏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包括酒店、餐饮、零售、航空等多个行业至今仍极度低迷。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南都记者指出,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聚集各路资本各路人员,营商便利。但受外围因素波动影响大也是天然的缺陷。“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事件中,香港都是特别容易受影响和打击的。”
扬帆再出发:立足大湾区,聚焦双城经济
香港挺过连番打击之际,恰逢对岸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在“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的要求之下,港深“优势互补”迅速成为两地舆论焦点。
10月2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香港和深圳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双城经济”。她表示,已要求相关政策局研究和分析关于深圳改革试点的27条实施方案,以及首批授权予深圳市的事宜,以探讨如何深化两地合作。
“过去数十年,香港和深圳是相互成就一路走过来的,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现在也可以‘开花结果’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经济学者梁海明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这样形容深圳和香港的关系。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一河之隔,40年来港深两地的发展轨迹,既有优势互补与深度合作,也存在竞争和互相学习,“香港面对的不是双城记式的竞争,而是百骏竞逐的比拼。”
大量香港居民早已融入大湾区其他城市之中工作生活。香港统计处根据入境处的资料估计,在2019年年中,约有53.8万名香港永久居民经常在广东省生活。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的资料,截至2020年5月,已有超过23万香港居民申请了居住证,其中大部分居于广东省。
林郑月娥指出,除了投资商贸、制造出口外,两地在创新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医疗方面都有合作空间。10月30日,她以交换文本方式,与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签署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重点工作,共同推进涵盖八大主要范畴的57项措施。
大湾区机遇:人才执业前景打开,叠加两地科创优势
“全球无人机领先品牌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内地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而顺丰物流集团创始人王卫在香港长大……”近日,香港经民联主席、立法会工程界议员卢伟国接受南都专访时,细数与香港相关的广东创业成功范例。
卢伟国认为,近年来,香港多个行业的人才在大湾区执业的前景日渐开阔。香港律政司发言人向南都记者表示,香港法律业界一直希望可以进一步放宽在内地从事内地法律事务的门槛,近日公布的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措施积极回应了他们的期望。
律政司司长郑若骅表示,香港的律师和大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后,可与内地律师一并为大湾区企业,包括港资企业提供服务,正是中央促进粤港互利共赢合作的安排。
在对香港人才的优惠政策方面,方舟举例说,过去,香港企业家、专业人士北上出差,一旦停留超过183天就需要按照内地税率交税,“他们每年每天都要让秘书在日历上勾一勾,算一算”,累计超过180天对于前往内地就会格外谨慎。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对高端境外人才实行了看齐港澳税率的特殊安排。“差额部分由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这确实解除了他们到大湾区工作的一个困扰。”
多名专家学者向南都记者指出,在科技创新领域,港深各有所长。香港拥有优秀的研究型的大学,容易吸引国际人才,同时作为自由港有着特殊的营商环境的优势,但一直缺乏科技产业化的力量。而深圳在过去20年里涌现出一批国际级的科技公司,而在货物的进出口和税制以及国际化的环境、高校的基础科研方面,难与香港媲美。
也许正是着眼于此,近年来,多所香港本地大学已启动在大湾区城市办学的计划。继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分别在深圳和珠海设立校区,香港科技大学正推进广州校区的工程。此外,香港理工大学于2019年年底与佛山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筹备在佛山设分校。香港城市大学在今年1月与东莞市政府签订协议,筹备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公开大学则将目光投向了肇庆。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向媒体表示,香港将致力开展前瞻性科技创新,加强大湾区内的创新资源协同配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并继续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人才培养。
对此,方舟向南都记者举例说,在深港的边界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就是一个两地优势叠加的试验田。“这里在有些体制,比如税收上参照香港,对人才就很有吸引力,同时又依托于深圳的产业基础和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鼓励包括内地和国际的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是一个实现人、财、物要素跨境便利化流动的实验平台。
这些都写在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加快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进一步推动在科技人才交流、科研攻关协同、科研资金流通等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好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政策,进一步便利资金跨境拨付等。
青年发展:内地交流机会充裕,过来人劝告逐机遇而居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几乎所有香港人都知道。你说香港青年不知道大湾区、深圳有很多机会?他们知道。但问题是很多人会说,‘我对那里不熟’,‘普通话不好’,‘又没有朋友。’”在港居住生活二十多年的方舟向南都记者表示。
从基础到高等教育阶段,香港教育界正摸索打破这种语言和心理障碍可能性。近日,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校长陶群眷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该校致力于培养掌握两文三语(英语、粤语、普通话)的毕业生,可以更好地与内地年轻人往来,不会羞于接触内地企业。
据介绍,该校就读学生九成以上是香港本地学生。张建宗则表示,自2017/18学年起,香港教育局每年提供约10万个交流名额,足够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最少各获一次到内地交流的机会,亦会安排学校探访,让两地学生共建友谊。近年来不少香港学生选择到内地升学,至2020年7月,在内地高校和研究院就读的香港学生约16200人。
面向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区政府还推出或资助了一系列内地实习计划。张建宗介绍,每年大概4000位香港青年借此得以前往内地,而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去年已有接近1千人参与。
今年,香港青年群体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张建宗表示,特区政府已为这一群体在防疫抗疫基金预留60亿港元,且未来两年将在公营及私营界别创造约3万个有时限的职位。他进而呼吁,香港青年好好利用大湾区这个广阔平台。
卢伟国也对香港年轻人提出劝告说,不能困守围城,不要因为误解和偏见错过可以拼搏的机会。“古人逐水草而居,现代人逐机遇而居,多到粤港澳大湾区去,那里给予年轻人的,是广阔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余毅菁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苏燕君通讯员梁悦庆)10月30日,肇庆市召开2021届高考备考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交流2020届高考备考经验,强调2021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