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初,城区唯一井口“品”字形水井三眼井:“端州第一泉”今朝现真容
昔日老街坊路过时,总会驻足看看三眼井。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三眼井位于端州区康乐中路清真寺的东南角,因有“品”字形的3个圆井口而得名。这个建于清代的水井,在关于端州的历史文物记载中,常与梅庵六祖井、包公井一起被收录,是被广泛熟知的四口古井之一,至今仍有不少市民前去游览拍照,回忆往日在这取水的日子。
周边及井口设围栏保护
从宋城二路左转进入康乐中路往清真寺方向,记者很快就看见路边有“之”字形的斜坡道路。靠近一看,斜坡墙上,显眼地刻着“三眼井”3个大字。斜坡上,围栏内,便是开凿于清代的三眼井。因周边原是密集的民居,三眼井多年来一直被“淹没”其中,康乐中路南段开通后才“重现真容”。其与宋城墙仅一路之隔,成为府城文化的外延之一。
三眼井周边如今设置了花岗岩栏杆,井口四周也用围栏围起,在康乐中路这一路段上非常引人注目。井旁的“井泉龙神”四字也重新上漆。这一保护工程在今年9月份动工,如今古井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不足之处在于尚未设置古井的相关介绍牌。
《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端州区志》等都记载了这口古井。资料显示,三眼井建于清代,井壁用石、砖块砌成,井栏由两块花岗岩石板拼合而成,上开“品”字形的3个圆形井口。井栏石长1.42米,宽1.4米,高0.2米,井口直径为0.28米。井旁立一块石碑,书“井泉龙神”四字。
据了解,在康乐中路建设时,肇庆市文广旅体局文物保护科就重视三眼井的保护,多次与道路施工方沟通协调。目前的保护方案也是由施工方负责实施。
曾称“龙眼井”“铜鼓井”
三眼井保护工程建设时,就引来周边群众的关注,大家都好奇这里会怎么保护。记者走访当天,遇到曾住在三眼井附近的罗先生。他路经此处也停下脚步细看。“以前这里叫祝家路,三眼井就在祝家路上,周边都是密集的房屋。康乐中路这片区以前也都是房子。”他指着靠近三眼井的康乐中路一侧车道说,居民用的水都是从三眼井打上来的。“洗衣做饭洗澡,每天一大早,街坊邻里就来打水。夏天小孩就喜欢在这玩水,打一桶上来,冲一身,再打一桶再冲,很开心。”
隔着围栏,罗先生换了两三个位置低头窥看,想看看井内是否还有水。“三眼井很多水的,周边有些水井没水了,它还有,井水很清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有不少街坊来这里取水使用。“特别是老人,还是喜欢用这里的井水。”看到仍有井水,他很是高兴。
端州区史志办负责人郭剑泉介绍,以前三眼井旁边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因此也叫“龙眼井”。龙眼树早已消失不见,“龙眼井”的叫法也已少人提及。
端州区文史学者梁玉麟在探寻三眼井历史时,发现有些街坊也叫它“铜鼓井”。“最初这个井不是3个眼的,而是直径两三米的大圆井,看上去既像小水塘,也像一个大铜鼓,因而叫做‘铜鼓井’。”
《人文端州》内也有一篇关于三眼井的传说。据说三眼井周边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有两句诗赞道:“水明如慧眼,世代出奇英。”三眼井因此曾被赞誉为“端州第一泉”。
清朝初期已存在
三眼井的“3只眼睛”是后来建造的。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介绍,三眼井最初和城区其它古井一样,只有一个井口。“品”字形的石板估计在清朝乾隆年间加上去的。“也就说,三眼井在清朝初期就已经存在。”
梁玉麟介绍,三眼井原来的井口相比城区其它古井都大很多,又没有井栏,打水人多时难免碰撞,人很容易掉下去,而且很难爬上来,相当危险。后来人们在井口处铺上两块2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板,为了方便多人取水,就开了3个圆井口。“居民打水,直接站在三眼石板上。也可以3个人一起打水,不过所用的水桶就要特制,一般都是直径25厘米或者更小一些的水桶。”每年年底,三眼井的水位相对低,附近居民就开始淘井,一桶接一桶地把井水抽干,再放些明矾(白矾)净水。
梁玉麟说,淘井时,居民发现井下有一个泉眼,不停地渗出清澈的泉水,估计是因泉得井。“至于有说法这是‘端州第一泉’,并不见有关史料记载。其实,很多地方的水井都有泉眼,比如明直里姚家巷的井。”
三眼井最热闹的时刻,是农历六月十三井泉龙王诞。梁玉麟介绍,这天一大早,妇女们就会在“井泉龙神”牌位前上香,摆上三牲鲜果等供品,祈求井水长年清澈,庇佑老少平安。
看到三眼井被这样完好地保护,梁玉麟和周边群众都很高兴。老街坊罗先生笑着说:“这口井历史长,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希望它井水长流。”
■下期预告
中衙巷周家大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是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清代古民居。其厅堂高大,工艺上乘,为研究清代中叶的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如果您了解它的历史或一些故事,欢迎留言讲述,让我们一起讲好肇庆故事。报料电话13929865022,邮箱:xrshms@163.com。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潘粤华寒露过后,天气渐凉,肇庆市逐渐进入秋冬流感高发季节。记者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