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西江日报通讯员经历□ 许跃飞

西江日报 2020-09-26 01:06

西江日报是肇庆地区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我们本地人把它亲切的称为“西江报”。我父亲是西江日报的老读者,受他的影响,我很小就接触到这份报纸。相较于一般读者,我与这份报纸的缘分更深,因为我曾经当过它的通讯员。在这份亲切的报纸上,我发表过简讯、图片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篇作品。它给了我挥洒文字和锻炼能力的平台,为我留下美好的青春成长印记。那段美好记忆,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不曾忘记。

大学毕业在外漂泊一段时间后,2008年的下半年我有幸考入肇庆高新区也就是大旺的一家单位工作。拍摄园区发展影像和协助同事做好文宣是我的主要职责。说来真的是巧,我的部门领导从政前是西江日报的资深记者,在他的引荐下我成了西江日报的一名通讯员。12年前的大旺正是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到处都是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给了我很多新闻写作的素材。入职不久我就在西江日报上发表了数篇简讯和图片报道,这些报道所占版面不大,多是一些小“豆腐块”,可初次见报的成功让我很振奋。

2010年国庆节前夕,我拍摄的一张三峡水库移民在高新区安居乐业的新闻照片上了西江日报的头版。这张照片画面充满节日的喜庆,人物表情抓拍得较好,十分符合国庆的欢乐主题,编辑同志不仅采用了这张照片而且给它编排了较大的版面。报纸刊登后,我的同事纷纷为这张新闻照片叫好,当时的高新区主要领导还因此点名表扬我。这张照片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登上西江日报头版的作品,也是我最为满意的报道之一。

随着发稿数量的增多,我的名字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报纸上。我的父亲每天都看西江日报,他应该很早就看到我的署名文章,可他在我成为通讯员这件事上表现得可谓“云淡风轻”,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提点,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反倒是我的母亲十分看重这个事情,她说发表在报纸上的文字错不得,一旦出错后果可能就极其严重。她千叮万嘱要我平时写稿的时候多看几遍,切莫马虎应对,要慎之又慎。

西江日报过去有个叫“肇庆人家”的副刊栏目,主要刊登一些肇庆本土发生的故事,是专为肇庆和周边地区文学爱好者打造的一片抒发情感的文学园地。我在上面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父亲送我的棉被》,写的是父亲送的毛巾被陪伴我求学成长的故事。父亲给儿子送一条棉被,这个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平常小事,但对于我却值得一生铭记。文章记述了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用文字把这段爱写成散文公之于众,用作一生的纪念。

2015年下半年,西江日报推出了评论栏目,我有幸被选为特约评论员,主要的职责是就肇庆如何加快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建言献策。写新闻评论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政策理论水平,我既非新闻科班出身也非专业文字工作者,能被选中着实让我意外,这表明西江日报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价值取向。为了对得起西江日报的厚爱和不拉低评论版的水平,选为特约评论员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每次写评论用词造句都力求简练精确避免假大空,争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积极为肇庆发展加油鼓劲的同时叫发表了一些个人的浅薄见解。

今天回头看,我最初发表在西江日报的文字无疑是浅白的,也是稚嫩的,但在编辑同志的妙手之下很多稿件都能够见报,这给初入职场的我增加了很多信心。在担任通讯员期间,报社的刘春林、刘哲等几位记者同志在工作上给予我很多关心和指导,使我进步很大。值得一提的是报社一位姓秦的编辑,虽不曾谋面却多次主动打电话鼓励我多写多投稿,不仅如此他还诚恳指出我在新闻写作方面不足之处,他的真诚帮助让我感到一个资深记者对后辈关怀和厚爱,我十分的感动。

2016年,因家庭的原因我离开了肇庆到外地工作,我的西江日报通讯员生涯也不得不告一段落。从开始到结束,我前后做了7年半的西江日报通讯员。7年多的时间里,西江日报给了我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我突破自我、追求卓越,使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多了几分美好。留在报纸上那些点点文字是我成长的足迹,也是我追求自我价值的证据。我怀念发稿上头版的那种愉悦的感觉,也怀念那个纯粹的不断进取的自己。虽然已离开,可内心深处还是惦记着这份与我有缘的刊物。今年恰逢西江日报创刊70周年,我衷心祝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继续前进,创作出更多鼓舞人心的时代华章!

新闻推荐

肇庆邮储银行助退役军人创业

西江日报讯(记者严炯明)近日,邮储银行肇庆市分行投放了首笔退役军人创业贴息贷款,为德庆县退役军人卢先生提供了25万元的创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