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英雄”水笔的故事□ 肖 锋
昨晚,我很早就忙完了一天的工作,闲坐在沙发上,突然想收拾一下房间里的抽屉,将一些不需要的文件和杂物清理掉。
清理过程中,我翻开一本发黄的日记本,终于发现了那支让我找了很久、收藏了三十多年的“英雄”水笔插在里面,思绪将我带到了三十多年前“英雄”水笔易主的场景。
八十年代末期,我在湖南省邵阳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工作。记得那是个春季的某天下午,我和院长颜俭明、麻醉师马医生,做完一例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独自下到一楼门诊部刘医生办公室休息。
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只见他,清瘦的面庞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戴一顶黑色鸭舌帽,高挑的身子穿着一件四个袋子的蓝色中山装上衣,军绿色裤子,腰杆子笔直的健步走进诊室后在候诊的长木凳子上坐了下来,中气十足的笑着问我;“肖医生,今天是你值班吗?”
我礼貌的回答了老人说:“今天是刘医生值班,我过来坐坐的。”
老人说自己这几天有点咳嗽,心里闷的慌,想来开点药吃。
我嘱咐老人稍等,起身走到门外高声叫着当班的刘医师过来帮他诊治。刘医生在二楼放射室大声回答我说:“我有点事,麻烦你帮顶一下班……”
我记起来了,老人姓唐,来医院住过几天院,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在二楼手术室,很少在一楼门诊值班,所以对老人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抗美援朝老兵,并且立过功……
我帮老人诊断完病情后开了处方并吩咐他去药房取药,老人乐呵呵地拿着处方并没有离开,并自我介绍说自己上过朝鲜战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并将那场战役的惨烈情景详细说了出来。
老人说:“师级以下的干部都参加了战斗……”
讲到动情处,老人动容的哽咽着,眼泪在他的眼角顺着清瘦的脸庞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我倒了一杯开水递给老人,受战争故事的感染,泪水也情不自禁的在眼眶打转。
他用右手在衣服兜里掏出一块小手巾抹了抹泪水继续讲述着;“面对美国佬长久的封锁,我们饿啊,渴啊,还时不时的一阵大炮打过来,不规范的向我们冲锋,阵地上的人牺牲了一批又一批,战友的遗体一堆一堆的来不及掩埋……”
“他们可都是后生仔啊。”
老人不停地抹着泪水:“我运气好,打了那么久的仗,只是头部飞进了一块弹片,没致命。”
老人伤心地停了停话题,抖颤着双手,小心翼翼地从中山装上衣口袋中取下一支水笔递给我说:“我不会写字,这支笔也跟我几十年了,放在家里又不放心,所以经常插在上衣口袋里,村里人笑我是假痞子(假书生),其实他们就根本不懂这支笔的来历。”
老人喝了口水,接着说:“那是上甘岭战役快结束的时候,受重伤的连长吩咐我一定要保管好这支水笔,说这是师长亲手给他的‘奖品’,这支笔曾经在师长手里签写过很多战役文书……”
我双手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水笔,觉得好重好重,低头细看,笔帽上刻有“英雄儿女”四个字,还有“中国制造”几个小字,笔管上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各族人民致敬”字样,确实是一件珍贵的水笔。
我连忙将笔递还给他,老人严肃地说;“你看你,我又不会写字,又没老婆孩子,再说,我已经一把年纪了,也找不到那个接笔的人了,干脆就交给你保管,用来开处方,为老百姓服务不是更好?”
说完,老人站起来说自己该去拿药了,突然又在门口停下脚步扭头对我说:“明天我再过来说说这支笔的主人更详细的故事。”
第二天,老人没来,第三天,没来,一个月……两个月,我再也没见过笔的主人。
一年后,我带上这支笔去过北京,四川秀山,贵州六盘水,后来,就在封开县的江口镇台洞村做了一名乡村医生。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将这支英雄笔带在身上,没有忘记那位老人家的叮嘱:“用这支笔开处方,为老百姓服务。”
老人的叮嘱和“英雄”水笔身上的那种“英雄魂”时刻鼓励着我的工作和学习,为了不辜负重托,为了继承先辈们为了祖国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我和朋友们创办了“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以关注孤儿和抗日、抗美援朝老兵为宗旨,不定时的去慰问、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算是作为和平时期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许多年来,“英雄”笔嘴曾经坏过一次,我心疼的换了一个新笔嘴,后来,为了保护好这支“英雄”笔,我将她放进日记本中,再也没使用过。
“英雄”笔一直很好的收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里,希望这支笔的“英雄”精神在我这里世世代代相传。
近几年,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家里的各种书籍和资料又多,有时候想看一眼“英雄”笔的时候,总是记不起收藏在哪里了,晚上整理抽屉时“英雄”笔又出现在我的面前,“英雄”笔身上的那种硝烟味和染有英雄身上的那种血腥味,再次激发了我感恩先烈、奋发向上的力量。
新闻推荐
抗癌支书战“疫”记 记封开县河儿口镇河儿口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莫祥钿
西江日报记者王永强自封开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年近花甲且身患直肠癌的封开县河儿口镇河儿口社区党总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