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史实纠谬误 建言献策促发展 肇庆学院退休副教授、肇庆文史学者陈大同与《西江日报》的情缘
今年已89岁的陈大同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说起自己与《西江日报》的缘分颇有感慨,“我大学毕业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采编记者,可以说和你们是同行,近十年来成为审读员后,每天读《西江日报》既是职责也是习惯。”
1991年11月,从彼时的西江大学退休后,陈大同一直参与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编撰以及文博、古籍的调查研究,沉醉于文史研究,是肇庆资深文史学者。2010年,他受聘成为首批报刊审读员,与《西江日报》的接触更为紧密,每天专门抽出时间,精读细读各类稿件,着重对报道中涉及的文史知识进行考究,并在审读文章中举凡训诂细述缘由。
2016年2月16日,《西江日报》B4版《父子明经》一文,挖掘报道了广宁县万岗坪门楼悬挂“父子明经”牌匾激励后辈刻苦学习的书香故事。陈大同读完心存疑惑,查阅现存的古志乾隆和道光两部《广宁县志》的相关篇章,考证文中涉及的李君推和李舒廷父子的身份,最终撰写了《“父子明经”的父子名字还需查清》一文指出问题所在,并对文中文史讹误的部分进行了纠正。
记者查阅多期陈大同的审读稿件,发现几乎每篇稿件中,他都会针对相关文史问题进行再次深入查证考究之后,在文章中指出不足之处及详细缘由,每一篇审读文章,都需要他投入不少时间精力。“发现问题后,都需要再查阅书籍确认、研究,不能以书说书。”陈大同说道。
今年3月31日,《西江日报》刊登的《“逆行者”黎佩兰:肇庆名医战鼠疫》一文也引起了他的关注。此前他曾介绍,2017年《肇庆市人物志》已为黎佩兰立传,已初步将其事迹作记述,自己对他的了解也不多。
陈大同细读报道全文后,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在审读文章中指出不足和缺失之处。比如文中的篇首小序称“曾制作”天体仪等仪器。“实际上,梁赞燊编的《高要前代名人著述汇钞》,收录黎佩兰诗二首外,目录中还列出切音字谱一卷、天体仪说一卷、制日晷法一卷、算日晷法一卷。表明他不但制作这些仪器,还撰作了响应的文本。而《切音字谱》又是古汉语的传统拼音字谱,属于语言学、文字学,也是专业性强的学术,足以显出其学术层次。”因此,他认为,“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发掘黎佩兰的亮点与社会见面。”
陈大同不仅对严谨、精准使用文字要求非常高,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一样。记者查阅到他今年第3期的两篇审读文章,都专门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部分。比如文章《内容繁复 差错频生》中指出,“《端阳景图的古人防疫观念》中,错讹之处有6个‘、’处的‘佛’下应该为‘,’,合下‘、’应取消。因为它并非名词,不与其他5者并列,而是作动词表示仙佛像与其后的几种动物融合成图像。”
回顾十年来的审读工作,他笑称自己是给《西江日报》“挑刺的”。“涉及文史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耐心、严谨。每期两篇审读稿件,我基本是针对具体问题指出失误不足。唱赞歌不是审读的目的,审读就要审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辨伪存真,才会有进步。我指出的许多问题,你们基本也都改进了,我也很高兴。”而这些“挑刺”文章,如果集结成书,“也是一本不错的文史教材了。”
“这些年,《西江日报》发展得不错,也十分注重肇庆历史文化的挖掘报道。迎来70周年,也祝《西江日报》越办越好。”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新闻推荐
肇庆市坚持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擦亮中国砚都文化名片 焕发湾区新秀无穷魅力
西江日报记者谢江涛以文铸魂,文化强市加速推进;文旅牵手,展现湾区新秀无穷魅力;府城复兴,擦亮千年古郡历史文化名片……近年来...